整合课堂三个世界的二重奏

2012-04-29 16:50庞承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板书节奏师生

庞承军

相对于传统课堂,整合课堂的结构构成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外部实在世界,即信息技术的运用。显然,信息技术并不是教学结构系统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内部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内部心理世界是指师生的知情意过程,而行为世界包含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是可供师生具体感知交流的活动方式。

毋庸置疑,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现代整合课堂,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整合课堂来说,信息技术更像一个时空隐喻。它投射的影像、绵延的声波改变了师生的内部心理世界时空,当然,也更直接地影响了其行为世界。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时间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节奏是时间的艺术,课堂节奏的生成离不开师生这对魔术师对时间精细的镂刻与雕琢。

问题在于,在整合课堂中,时间为“双重时间”,即教师的时间节奏和学生的时间节奏。教师的时间节奏和学生的时间节奏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如何使这两种节奏既相互感应又能分和有致呢?

认知两种节奏关系

一般来讲,我们一提到传统的教学课堂就会想到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这是一个误解。只不过,当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其特点更容易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更容易”并不表示学生主体性的达成,概括课堂现象的“机灌”一词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个时间序列,师生的知情意“搭”在这两种时间序列上。传统的不理想的课堂,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知”直接讲述出来,失之“情”、“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在听,其自身的“情”和“意”并没有被有效调动。传统的理想课堂,师生之间的知情意会有很好的呼应,从而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对于整合课来讲,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学生的知情意“能够”被调动与否,它面临的是,师生之间的知情意能否通过信息技术更好地传达的问题。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课,她讲的是《荷塘月色》一文。课一开始,出乎意料的是,她并没有通过PPT展示和课文有关的画面,而是先让学生听了一段音乐,班得瑞的《月光》。这首音乐过后,我想她应该紧扣课文展开讲述或者展示PPT,但再次出乎我的意料,她又播放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里有蟋蟀、青蛙的和鸣。我观察了一下她的学生,大多是在用心感受。整堂课下来,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感染力强。

课后,和这位教师交流,问她,是什么触动了你的灵感,想到了这样的设计呢?她的回答让笔者印象深刻,她认为,从表面看,这一课更利于画面展示,但从学生接受角度来说,画面更容易破坏掉学生对课文意境的体会,画面固然很直观,但是和音乐相比,它将体会拉回到学生自身的能力更弱一些。

在笔者看来,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考虑到了信息技术这一外部世界对学生内在世界的有效影响,她的课堂节奏的生成引导了学生内在节奏的律动。

由此看来,教师的课堂时间节奏并不等于课堂节奏本身,课堂节奏是教师的时间节奏和学生的时间节奏共鸣的结果。最明显说明这一点的是,我们衡量一堂课的成功,往往会从教学效果来衡量,而教学效果,又必须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

对于整合课堂来说,这两种节奏的生成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很大的联系。

镶嵌信息时间塑造整合课堂

教师的课堂节奏受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有自己传播信息的规律;另一方面,学生有接受信息的心理认知规律。有些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基于其开放性和由其派生的资料的丰富性方面,忽略了学生接受信息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整合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并不是整合课堂的全部。

1.把握师生的宏观节奏

教师对自己课堂节奏的把握,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法。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法的应用,有了这个前提,教师才能够把握自己的宏观时间节奏,才能够合理判定是否用信息技术、用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传统课堂中,因为教师的外部实在世界多是板书等物质载体,这些不可避免地对教师的行为世界有所影响,如教师板书时需要更繁复的眼、手动觉系统来配合,这就有可能使课堂节奏过于舒缓。而在整合课堂里,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实了物质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多一份考虑:在物质载体中做出更合理的筛选。更为重要的考虑是,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加快了教学内容的信息流速,有可能使课堂节奏趋于急促。

一节优秀的、流淌协调的整合课需要教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整节课的“位置”,这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课堂的环节分为导入、展开、高潮和结尾四部分,优秀的教学设计体现在环节之间的巧妙过渡,不露痕迹却水到渠成。但是,在整合课堂里,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增添了这四个基本环节实施的难度。

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讲《再别康桥》一课。在展开阶段,有位教师把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的网络资料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播放诗歌朗诵。展开阶段过后,他引导学生进行对这首诗的朗诵比赛。而另一位教师,却从展开阶段便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诗歌网”找到《再别康桥》一文,并引导他们观看图片、品赏诗歌朗诵。虽然后面环节和上一位教师实施的一样,但课堂效果却特别好。

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展开阶段目的一样,为了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世界。但是,上课的效果让人深思。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一位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行为世界,也就是说,学生自主打开“诗歌网”浏览的动作和后继朗诵活动有着一个行为的贯穿,这个看似毫不相连的贯穿却能让教师的时间节奏和学生的时间节奏有着很好的呼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前一位教师展开阶段的设计和高潮环节的设计显得突兀和断裂,而后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内在世界和行为世界有一个很好的交互,更能使展开和后继阶段呈现出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节奏。

2.把握师生节奏的细节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整合课堂中亦然。一节流畅协调的整合课离不开教师对师生细节上的洞察和打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用语、举止,意味着教师能够体察到学生的情绪、行为细节并能够做出合理的回应。

在整合课堂里,教师对板书、多媒体等外部物质载体的处理和安排,要有一个合理的层次节奏。这个层次节奏是通过教师的行为世界牵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的行为世界的节奏性要和表达协调起来。比如,教师在展示PPT时,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够根据这些反应衡量说不说话、说什么话。又如,教师在展示完PPT之后进行板书的行为细节。这涉及“交叉节奏形式”,在这一节奏形式中,多媒体的播放、板书、教师口语之间有序交替进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快慢、高低错落有致的节奏之美。

整合课堂需要教师对课堂节奏宏观上的把握,同时也需要教师对课堂节奏细节更合理的“打磨”,不管这种打磨是基于理性建构还是意气情感感应,都会是对课堂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时间节奏最好的呼应。

结语

古语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传统课堂教学的魅力多体现于节奏,同样,整合课堂的魅力并不在于信息技术本身,它在于师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其他传统教具而呈现出来的二重奏。在整合课堂里,信息技术不是课堂的全部,它让课堂受惠,亦限制课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它在整合课堂中的“位置”,才能够让“三个世界”弹奏出和谐的“二重奏”。

猜你喜欢
板书节奏师生
花有自己的节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YOUNG·节奏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麻辣师生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