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磊
2012年9月20日,作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示范窗口,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迎来建园20周年。作为上海市最小产业园之一的市北高新“在螺蛳壳里做道场”、20年来,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和延伸,从名不见经传的老厂区,转型成为如今的上海市品牌园区,它的华丽嬗变,也正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路径变革的缩影。
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老工业区,承载着上海和田路地区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20年后的今天,依旧在这里,一座座现代商务楼宇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科技企业创新创业,跨越发展的奇迹正在这里上演。
这里,就是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
转型,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睿智进取的地方,总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就能始终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1992年,为加大改革力度,中共闸北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把走马塘工业小区扩展为市北工业新区。是年12月19日,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对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成片规划开发市北工业小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标志着园区的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自建园区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污染重、噪声大、环境乱、视觉差的情况。作为园区成长变迁的开拓者和见证人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明年感慨地回忆道:“那时候,工人出入合金工厂居多的园区,常常‘白衣上班灰衣下班。”
粗放的工业企业显然已不适合上海市区的发展定位。走马塘第一次“换马”,转型为都市型工业园。这一时期,园区引进了印刷、电子等低污染工业企业,延续了园区的生命力。
然而,转型后不久,随着商务成本提高,都市型工业园区日益面临着边际效益逐年下降、招商引资出现困难的严峻挑战。中心城区土地使用成本日益“金贵”,传统工业生产基地外迁,高污染排放企业需“腾笼换鸟”,简单加工型生产企业需提高技术和产品能级。市北高新园区陷于传统低效的制造业困局,整整10年发展滞缓,步履艰难。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成为市北园区第二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3年起,市北高新园区围绕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率先在全市提出“市北工业园向2.5产业(即二、三产业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的新概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园区之路。
从传统二产到2.5产业,其背后是产业转型的重要跨越。市北高新园区正是抓住其介于中央商务区和远离市中心的加工制造业园区之间的明显区位优势,开拓创新地提出重新打造集纳“2.5产业”。
在发展策略上,新园区坚持走“以优质资源吸引优质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功地从原来的传统制造业业态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业态。正是这一年,园区经济保持平均30%的高速增长,其中,最高增长年份超过60%。新园区入住的1750家企业当中,制造业企业只占了11%左右,大部分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转向生产型的服务业。
当别人还在为转型会损失产值而犹豫时,园区方面已早早瞄准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步前行,开始了向“科技化、国际化”新征程迈进的第三次战略转型。闸北区“南高中繁北产业”发展思路令市北高新园区在产业集聚上如虎添翼。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兴起、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揭牌落户园区,已经建成的“数据港大厦”还将先行先试从“云端”随用随取的“云应用模式”等。市北高新园区通过支持云计算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研发,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服务“深”度,园区也将摇身变为“云计算园区”,成为全国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提供中心。
自2008年起,市北高新园区正式挥手作别了传统“工业园区”的标签,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园区自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进入“调结构、促发展”的收获期。
从吸纳传统制造业的走马塘工业区,到全市率先集聚2.5产业的市北工业园区,再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市北高新园区已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形态转型和功能转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它的转型与嬗变,正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路径变革的一个缩影。
市北高新园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老工业区,到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品牌园区和上海市品牌园区,20年的历程,记载了市北人致力于品牌建设的拼搏与奋斗,更诠释了市北品牌的深刻内涵。
历史与自然留给市北高新的一笔无价财富,是优势亦是烦恼。城市中心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彭越浦河和中扬湖构成的天然水景——这是优势;落地生根的老工业基地原貌、根深蒂固的浓烟滚滚的社会形象——这是烦恼。市北人清楚地认识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于园区发展的意义,他们把3.13平方公里的老厂区雕琢为城市中的“经典盆景”,不遗余力引进技术,清理河道、植入绿化,建温室植物园、设天鹅亲水平台,将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制造型企业“请”出园区,并二次利用传统企业搬迁后遗留下的厂房、电力设备以及光缆资源等,建设“亚太数据港”。市北的面貌由此改变,一个响亮的品牌也由此打响。
自2008年以来,市北高新园区在品牌建设上硕果累累,连连荣膺桂冠。国家级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海首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上海首个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基地、上海首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上海市首批企业服务优秀园区、首批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品牌园区……短短3年内,十余项“金字招牌”频频花落园区,为市北高新打造“智慧CBD”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3月29日,园区获得“上海市品牌园区”的授牌,更是“市北”这一优质品牌强有力的证明。
为了使市北高新这块品牌更具影响力,园区在战略定位上,提出了走“加快科技化步伐,打造国际化园区”的发展愿景,并提出建设“城市中心、智慧中心、发展中心、机会中心”的功能定位,努力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海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在产业布局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以信息软件、设计创意、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产业,以铁路通信、光电通信和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通信电子高新技术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信息技术引领的物流服务产业,并逐渐向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形式——总部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从“十五”末的6%增长到“十一五”末的13%,正在成为区域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在企业服务上,提出了打造“以服务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强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搭建特色服务平台,大力完善市北大服务体系,实现从“解决问题型服务”向“特色型服务”、“推进发展型服务”的转变。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与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政府合作开发5.2平方公里的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多年来,市北高新园区一直坚持“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园区”的发展思路,从“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一是着力建立4块园区党建责任区,以“责任网—责任田—责任岗”为主线,推进党建工作责任化。二是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用“书记论坛”、“书记党课”、“书记培训”,“书记例会”,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组织领导能力。三是着力唱响“三个出来”,通过党员标牌“亮”诺,工作岗位“承”诺,创设载体“践”诺,支部开门“评”诺的“四个承诺”,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通过党员在工作岗位上当好“示范员”,在技术上当好“攻关者”,在企业发展上当好“智慧团”,在社会公益上当好“志愿者”,让周围群众“看”出来;通过“党员带徒弟”,“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把身边群众“带”出来。目前,园区基层党组织已从27个上升到60个,党员人数从320名增加到680名。2010年2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园区党建“三个出来”工作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将“三个出来”工作法称为在全国带有一定普适性的非公党建新模式,园区党建“三个出来”工作法第一次走向全国,以其创新理念与工作特色,被列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成为有全国知名度的党建工作品牌。
一次次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成高新技术服务业,每一次转型,都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我们不要去刻意违背市北的‘小,要安于市北的‘小,敢于新,善于专。”园区首席顾问刘庆说。经过20年的努力,市北高新的品牌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我们期待着它更辉煌的下一个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