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裔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有着明显时代特色的工具性学科,它既是技术课,一样也是充满情趣和灵动的文化课。课程是建立在基本技术过程学习的基础上,既关注文化价值的提炼,又重视教育的重塑。那如何在强调技术的课堂中渗透文化内涵,从而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活力课堂呢?我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于教材:求变,是当下更是未来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文化,成了全球人们又一种共同语言、通用智力工具。但以往有些教材对课程的理解就似拷贝一些应用软件的说明书,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应用软件,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显然与我们的信息化大环境脱节。而割裂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忽视文化教育价值的发掘,会让我们的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失去兴趣。
没有一个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这样版本众多,更新之快。年级没变,教师没变,但学生所处的时代变了,我们的教材就需“随机应变”,有时甚至需要教师智慧地临场发挥或是策略性地自行编写。像我们现在使用的2011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较2007版已做了较多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教学技能以一个个主题活动,如“文字输入比赛”、“收集和表达信息”、“制作电子小报”、“中国传统节日”等为载体,在一个个文化的、情境的氛围中开展教学。信息技术课本应就是一个在做中学、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不将目标锁定于技术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具深度的体验,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引发学生对未来信息技术的畅想和设计,从而敦促自己掌握好基本的信息技能。让学生感到原来课堂上学的知识,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而是从现在开始就能为我们所用,是能够为生活增添色彩、提高效能的。把学生置身于一个个贴近生活、有趣味的“任务”中,自主选择方法和工具进行实际运用,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无疑才是一本传承和发扬、技能和文化完美结合,能让学生手指和思维一起跳舞的教材的成功之处。
于教师:求新,是挑战更是机遇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新”。我们的学科“新”(开设时间短),教授这门课的人群“新”(相对年轻化),知识“新”(知识更新周期短,技术形态变化快)。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其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很多经验需要自己去摸索,经常对自身、对教学、对整个课堂反思,保证教学的“泉眼”水涌不断。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浓厚的信息技术文化意识,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经验,敏锐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首席”这个角色。
信息技术经过广泛运用和社会积淀,已经成为一种很自然的文化现象。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在教学中超越单纯的技能积累,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学生信息文化的自觉性,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给予行动和精神上的引领。无论是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评价,不能惟技术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综合表现,采用一些温暖、智慧、真诚的语言和鼓励,给予情感上的关照。构建和谐的信息文化氛围,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能是孩子信息技能和文化的第一任启蒙者、引领者,是孩子学习热情的点燃者,风向标,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例如,上三年级《认识计算机》这课,介绍完传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后,我拿出一台平板电脑,让学生去找找鼠标、键盘藏在哪里。把这种前沿的、技术革命的产物第一时间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有这种意识和憧憬,从而激发他们也去创新、创造。
于学生:求实,是技能更是素养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一门必须而又具前瞻性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充分挖掘技术与技术思想,更要挖掘信息社会中、信息生活中所携带的文化价值。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技术过程与文化生活的一体化。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优秀作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氤氲文化气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精心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比赛及成果展示,提高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使学生具备能够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对信息进行创造性地表达,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等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学科、一门工具学科,我们的教学不是为让学生学会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适应信息社会。课程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操作常用软件和上网,而是在此基础上习得技术文化。技术文化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外部社会文化效应,如博客、维客、闪客、黑客等,这些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信息文化或数字文化。第二个方面是信息技术本身:技术的原理、规则、方法、技巧等。例如,我曾设计“去云南旅游”这样的综合性情境。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完成旅行前的准备、旅行时的记录,旅行后的感受发布等整个过程。完成对天气、路线、住宿、风俗人情等一系列信息的查找、甄别、获取、遴选、运用,再到游记、照片放入博客,图片上传等一系列操作。真实检验了学生的操作水平,让学生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同时濡染技术文化,体验了一把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绝不可仅仅停留在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应着眼于一个时代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彰显信息技术文化的内涵。相信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力课堂,才是学生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