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

2012-04-29 00:44:03辛晴
艺术品鉴 2012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品香港北京

辛晴

随着国内艺术市场调整气氛的浓重,加之内地因“关税”事件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多家内地拍卖公司纷纷将香港视作新一轮市场调整的庇护所。北京保利于8月27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将于今年底在香港举办保利国际拍卖香港地区的收场拍卖;随后,中国嘉德也在9月5日在港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就中国嘉德首次香港秋拍事宜向各界媒体进行了通告,并对此次香港拍卖的具体时间安排做了简单的介绍。一时间,原本就紧张兮兮的内地秋拍大战也在上述两条新闻的先后爆出后,变得更加剑拔弩张。

北京作为中国大陆艺术和拍卖的主场地位,近期正遭受香港的挑战。不久前,中国嘉德对外发布消息,将在今年秋拍时节由其全资子公司在香港举办首场拍卖会。随后又有媒体报道称,北京的几家大拍卖公司正在认真考虑采取跟进措施。加之,国际知名画廊白立方、高古轩等早已入驻香港……香港一直努力成为全球文化和金融重镇,此次艺术机构的集聚毫无疑问将对中国艺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帮助香港挑战北京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龙头”地位。 “令收藏家与艺术家向往的是一场‘裸婚——没有文化背景的芥蒂,没有高昂税收的干预,一切只是情到浓时的相互拥有。而完成这场艺术‘裸婚的最佳地点无疑是香港。”有媒体如此评论香港艺术品市场。

眼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地位的京港之争显然已到了白热化阶段,经此一役,中国艺术品市场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动呢?

香港:时势造英雄

提及香港,大多人会想到“购物天堂”。这正是香港作为国际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和离岸金融中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但在浓重的商业氛围下,香港“文化沙漠”之名也由来已久。所以,近几年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转型策略”,希望将香港从购物中心打造成为艺术城市。事实上,它成效显著。

“得益于于内地沉重的税负和复杂的商业环境,使得国际大型的艺术机构望而却步。众多想进军中国艺术品的机构聚集。”北京收藏爱好者辛磊认为,内地拍卖公司纷纷转战香港,不管是开辟第二战场,还是想转移市场重心。在香港与北京的这场争夺战中,香港的优势更明显。“香港的优势,具体来讲有五点:一,从地区政策来看,在香港成立艺术品交易类型的公司无需文化执照,对比北京,其准入门槛可谓大大的降低;二,从税率政策来看,香港是国际自由贸易港,它对艺术品交易免征进口税,各项税收也相对较低;三,从财务支持来看,香港的金融中心能24小时的与伦敦、纽约等地的公司进行交易,对藏家和相关企业的财务安排都非常便利。而且在香港进行艺术品交易一般以港币作为主要交易货币,在香港进行大额的艺术品交易可以极大地降低买卖双方的汇率风险;四,从艺术品交易和推广、流通上来看,香港的人流量和消费能力在亚洲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广阔的受众人群是艺术行业繁荣的保证;五,从文化传统来看,虽然它的文化底蕴不及北京,但香港的全球化程度较高,讯息发达,成为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是可以预期的。”。

曾为香港苏富比20世纪艺术部主管,现为上海龙门雅集董事长的李亚俐更认为香港更大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其国际自由贸易港的身份。她在微博上称:“香港不止是免税自由港。更有成熟的法制结构和商业体系。让所有专业人士都在相同职业道德立足点上,心无旁骛地各展所长。”

“内地拍卖市场应该获得的收益和权益,拱手让给了香港。”对于今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知名收藏家朱绍良认为这把原本的一个市场分成了两个。同时,他不客气地指出:“我们1949年公布的文物法,是限制1949年之前的东西出境,而不是限制其入境。现在的海关法和文物保护政策发生冲突,前者限制文物入境,而后者又鼓励回流。这时法律就应该修正了。”

“保利与嘉德都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荣宝也准备将在香港的机构予以恢复,大家抢滩香港,说到底,是怕错失先机,时不我待。”辛磊认为,“商人是无利不起早的。现在很多文化企业纷纷布局香港,一定是发现了巨大的商机才会做这样的举措。”

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表示,转战香港是时势造英雄,香港是内地艺术机构走向国际化的必然之选。“我国号称是世界上艺术品交易数量份额第一的国家,但我们所交易的内容几乎全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的美术经典、我国的艺术遗产等等,连亚洲的艺术也只占交易额千分之一吧,更别说西方艺术了。”刘尚勇称,过去也做过一些西方油画的专场,但是市场表现不好。因为内地市场的民族性和狭隘性,较为封闭,支撑点少。“内地拍卖市场的支撑结构几乎都集中在书画这块,连瓷器、铜器、玉器这么丰富多彩的古代传统艺术都无法支撑这个市场,只有书画一枝独秀。那么这个市场就做得太偏激狭隘了。毕竟经典的、值得收藏的书画作品数量并不多,而我们市场专注在这一点上太久了,马上就会面临枯竭。一旦资源枯竭,市场存在的理由就幻灭了。”

“今天谈论香港在未来很重要,很多人一定不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得不去认识到。以前我们说起香港都说那里是文化沙漠,但是今天文化可以被移动,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力迅速而及时。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都市,对文化的包容性和接受能力都是惊人的。所以今天再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就变成了一个笑话。现在,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人员流通等都不受限制了,都在向香港集中。当这些都流向香港时,它就会非常的了不起。”

北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乃至经济中心,在艺术产业的发展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可是掣肘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往往也来自于这些天然的优势。

天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府的大力支持对艺术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比如在中法两国政府达成互办文化年活动的协议后,“法国新浪潮当代艺术展”在京顺利举行。“如果没有政府间的合作,单纯依靠美术馆、画廊的力量来操作这样的大型展览,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业内人士余秋阳说。

“但是,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政策的利弊都首当其冲。这次的查税事件只发生在北京海关,全国其他各地的海关都没有动静。而且,直到现在‘查税门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也一直没有相关机构出具任何说明或文件。”余秋阳认为,政策的“朝令夕改”使得北京的文化产业如“走钢丝”。“现今不稳定、不透明的行政指令,让各艺术机构如芒在背,各种谣言满天飞。”笔者也曾在圈内论坛中看到这样的说法——“据海关内部人士透露,新从外省调进北京海关的一位局长不甚了解从1996年起一直实行十几年的文物艺术品的‘复出境政策,查税是他突发奇想的结果。”

地利:北京拥有众多的展馆和艺术园区。且不说798、宋庄、草场地等艺术园区,最近政府投入几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基金、保税区等都层出不穷。可惜,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这些政府投入重金的艺术区也正面临房租上涨、艺术家生存难以为继的问题。

“艺术区是用来孕育文化大师的。没有文化大师,中国文化无法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没有文化大师,北京也很难被真正称为世界性大都市。与一些国际艺术中心城市的艺术区相比,比如纽约的苏荷区、巴黎的蒙马特区、伦敦的凯姆敦区、墨尔本的维多利亚艺术学院,这些孕育出了不朽著作和不朽艺术家的地方,在北京我们实在还找不到一个对应物。”余秋阳坦言,“甚至于,制约北京文化发展的很大一个因素就在于,我们太注重‘地利了。”

刘尚勇认为:“文化肯定不应该附着在水泥块上,它是附着于人的脑袋上的,但现在我们的投资方向出现了问题——我们太注重在水泥块上进行投资。比如文化广场、文化大厦等,发展了半天都是房地产水泥壳工程,那不叫投资文化。”刘尚勇强调,“你要对‘人投资,要包装你的文化明星。香港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愿意把钱投资在‘人的身上。但我们是把钱放在水泥壳上而不是人的脑壳上,我觉得这或许会是文化重心偏移的原因之一。”

人和:北京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地域人文优势显著。批评家、艺术家、收藏家都集聚于此“在北京进行中国艺术品的交易有文化上的便利,价值认知上的便利。但是随着丑闻的出现,专家变成‘砖家, 大家开始怀疑北京的文化优势了,这是一个根本的内伤。”刘尚勇认为,“本来我们的文化成根基就很薄,现在艺术圈的负面新闻又层出不穷。一些多过激的批评和怀疑对这个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

“前段时间,首都博物馆和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把部分被砸掉的‘赝品瓷器同首博提供的瓷器真品放在一起展览,希望以此警示收藏爱好者,注意赝品与真品的差别,谨慎收藏。但有人却大放厥词,称所砸部分赝品实为真品,甚至有些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文物的标准。”收藏爱好者李明介绍,“业内人士都清楚,这里被砸的赝品连精美仿品都算不上,可谓是‘一眼假的劣质货。而且,这两位自称专家的人,一个曾力挺‘明朝暖水瓶为真,一个声称‘汉代玉凳非赝品。孰是孰非,不言自明。”李明表示,这场闹剧对首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所请的鉴定专家确实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平常想看到这些博物馆的精品是很难的,现在首博拿出真品让公众鉴赏,本来希望这个示范效应能扩展到其他博物馆。可现在惹得一身骚,首博以后还会把好东西拿出来吗?其他的博物馆还会效仿吗?”

而节目组所请的部分专家,笔者也曾有过几面之缘,知道采访他们并不容易。笔者曾私自揣测,他们日理万机竟还有时间去电视台做节目,怕是出场费不菲啊。后来,从一位业内大腕的口中得知,他去参加节目最根本的动机是和主持人王刚相熟,对于出场费,他坦承“有500元的车马费”。面对笔者的诧异,他笑言:“我们家人还笑话呢,每次做节目回来,老婆孩子都起哄,500块钱呢?巨资得上交。”

“收藏行业水深难测,比股市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每次做节目都会警告收藏爱好者入行切记小心谨慎。因为现在到处都充斥着艺术品投资能赚钱,文物很值钱的声音。人人都想一夜暴富,这太可怕了。所以我希望在电视上发出一点警告的声音,让大家认识到这行业不仅有暴利,更多的是风险。”一位经常在媒体露面的专家说,“但现在人们似乎听不进理性的声音。那些为博关注的谬论反而能赢得市场,所以我现在已经不愿意多说什么了。”

对于此现象,刘尚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专家都减少了对此行业的服务,因为怕又被报道为丑闻。那么这个市场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在今年的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要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立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统筹100亿元支持文化发展。近日,北京市又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野心直指“为推动首都成为全国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聚集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和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做出积极努力。”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北京市政府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的势在必夺,可是北京能否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这不仅仅事关“艺术文化”,还有京港之间整体经济的差距,签证、关税等制度的差别。“目前,北京对文化产业的优惠措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想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也会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一业内人士称。

双城之争或可合作共赢

众多艺术品机构进军香港,人们纷纷担心:“僧多肉少的局面,免不了一番苦战,那么艺术品市场会不会因此遭受重创呢?”对此说法,刘尚勇强调,思维要转换才行,内地拍卖行进军香港是要去参与重新建立一个更大更好更盈利的市场。“市场不是永远都这么大,也并不是说苏富比、保利、佳士得等等的竞争就把所有的市场吃掉了。今天我们加盟香港市场不是为了分旧有的市场而是要去做一个更大的市场,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内地拍卖行去了后会很痛苦。因为怎么争得过这几家权威的老公司呢?连香港话都说不明白,有什么资源什么竞争力呢?所以,如果背负着要争得你死我活的心态,那就必死无疑。我们不是要去抢他们过去的客户、资源、市场,而是给他们带去市场、客户、财富。这样,香港才会接纳你,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思想高度问题。”

“现在香港有着苏富比、佳士得这样世界级的拍卖行,还有亚洲最好的博览会,加上它的零关税,所以,香港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中心地位是毫无疑问的。相对而言,北京应该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学术中心,因为它有最多的画廊,有中国最好的艺术家、批评家。北京更适合纯艺术的发展,更能培养出好的艺术家。论市场交易,北京不如香港;论教育培养,则是香港不如北京。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索卡艺术中心萧富元认为,香港更有利于开展国际拍卖业务,但二者并非不能共存。对于双城之争,他认为可以试图寻找一个合作共赢的方法,共同促进我国艺术产业的发展。比如,北京可以利用文化的优势成为文化中心,香港可以利用商业的优势成为交易中心。双方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海外回流艺术品一直在拍卖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0年海外回流文物大概有2500万件,成交了1800万件,成交额占到了市场的20.9%。高端拍品即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的拍品,更是占到了26% 。如果按照成交金额来算,海外回流的拍品差不多占到了市场的40%,所以海外文物回流对艺术品市场是个重要的货源。”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表示,内地拍卖行转战香港有利有弊,好处是,内地拍卖行转战香港避开了关税,就可以继续征集海外回流艺术品。弊端也很明显,香港营运成本很高,内地拍卖行过去后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反过来还削弱了内地拍卖业的集聚效应。“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内地买家在香港买了艺术品后同样面临进口关税的问题,只是把拍卖公司的问题转嫁到买家手上,最终对整个艺术品市场还是会带来消极影响。”

欧阳树英强调:“现在的情形对海外回流艺术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而且即使文物回流了,可能到了香港进行交易后就不进关了。这对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严重的打击。北京拍卖公司应该借此契机学习香港拍卖行的规范化运营管理,守望内地市场,改善内地市场的管理状态,开拓发展空间。”

近期,世界拍卖业大佬苏富比进军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举动也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苏富比集团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旗下的北京歌华美术公司合资成立了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将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试水保税拍卖。与此同时,9月27日,苏富比在内地的首场拍卖也将在中华世纪坛举槌。

业内专家季涛对此前景表示乐观,“这些年两地相通得就很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陆的拍卖行有很多是香港客户,同样,香港的拍卖行也有很多为大陆客户。加之每个拍卖行都有自己的长项,如香港的拍卖行擅长于珠宝、瓷器、书画,而大陆拍卖行更侧重于当代书画、油画、紫砂壶、玉器等,今后,香港和大陆彼此之间的融通、交流会更好的。”

显而易见,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产生新的变局。对此,欧阳树英解读:“这是北京和香港互惠互利模式开始的讯号,可以把两地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我们不仅要算市场经济的小账,更要算文化发展的大账。”

猜你喜欢
艺术品香港北京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14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3:16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14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0:38
北京,北京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