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正庚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青花瓷的发展及笔者对于青花山水画的创作实践,论述了师造化、回归材质美及创新是当下青花瓷创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装饰;国画风格;材质
1 青花瓷发展简述
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是工艺史上的创举,享誉全球。青花瓷自唐代已出现,直到元代才发展成熟。虽然明清两代的青化瓷在呈色和构图上都有所创新变革,但青花对瓷器的装饰功能一直没有改变。古代陶工们在一起进行集体制作,他们娴熟地运用青花料来描绘大家共同关注的题材,如寓意多子的莲花、象征美好生活的蝙蝠、集体崇拜的云龙飞凤。与此同时,他们在描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形象进行概括提炼,形成各种纹样,哪怕是山石、人物也全部图案化;并与各种纹样连接组合起来,向左右延续,对瓷瓶起到装饰效果。在运笔方面,勾线、打点和分水是贯用的表现手法。作画步骤严谨,分工明确,有“学画不学染,学染不学画之说”。有的艺人一辈子专于一两种纹样的绘制,并且代代相传。千百年来相同的纹样和表现手法反复被运用,虽然瓷器的数量数以亿计,但青花装饰仅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较少面貌出现,在民众的心理上渐渐地形成了集体性符号而被认可,不能随意更改。
清末民初,浅绛山水等国画技法被引进到陶瓷领域被誉为是一种创举,自由洒脱的写意画风代替图案式的工笔制作,代表了民众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时至今日,陶瓷绘画以国画为蓝本进行模仿,把青花料当墨,运用勾、皴、擦、点、染等笔墨技法。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体现。国画风格逐渐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形式,影响着整个陶瓷绘画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解放,人们的意识形态已逐渐从单一中解放出来。把耳熟能详的国画照搬到陶瓷上,表面上看陶瓷绘画丰富多样,可无形中抹杀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误导了广大欣赏爱好者,降低了陶瓷的格调。
2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笔者在大学本科四年接受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教育,在西安美院读研期间又致力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和现代水墨绘画的研究。涉猎古今绘画,融合中西艺术,以较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参与当下青花瓷的创作。笔者性喜山林,常常提着画夹南游北卧于名山大川。仰观白云瞬息离合,倾听泉鸣鸟欢,感悟自然造化的奇异,山林之乐,常乐不思返,融自然于胸。打开画夹,记录着对自然的生命体念,畅快而自在,奏响一曲生命的乐章,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自然流露。
作画不是一种写实与描摹的状态,而是自我生命的表现状态。在笔者看来,绘画赋形于山水花草,不过是蕴含生命张力的符号语言,犹如我们的形体是生命的依存一样,最终是要实现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记得陈绶祥先生曾说“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就是他的生活,要画画就要画一辈子,是你的生命。画家的生活就是把创作当成生活,而无须再去寻找另外的生活。”对于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笔者而言,江南烟岚叠嶂,滋润多雨的自然之景已根深于骨,其成为笔者津津乐道的绘画题材。笔者深知生活与画面是一个距离的两端,一端为身临其景;一端为身临其境,从景到境之间的空间正是用功之处。一幅江南美景,可以通过清新隽永的笔墨来表现,又何尝不可用粗狂老辣、水墨淋漓的用笔用墨来表现呢?正如一曲哀婉优美的《梁祝》,在小提琴的弦间流出的却是一段具有欧式风情的浪漫而永恒的爱情故事。艺术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存在不同的风格手法,甚至想方设法,达到最终目的。个性的差异存在于普遍之中,更应彰显个性特征,这便是艺术魅力之所在。“画者,心之迹也”,“择是为情而造之”,更是“为之而造画”。绘画如同参禅,“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画贵有新意,即有独到之处。
3 尊重材质是创作关键
时代全球化,社会网络信息化的工业社会,人类呈现个体存在。在客观世界,人们尽情放纵自己的感情激浪;探寻个体在潜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感知具有一种意象美。受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影响,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把青花从装饰中解放出来,不受器型的束缚,致力于探索青花表现的本体语言,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对青花瓷的材质的尊重和延续,把材质还原到它自身的原初起点上,尤其是最初接触的那一微妙的触点上。如何在还原到材质朴素之后,再次充实并且变形材质;同时扩展它的表现力,体现材质的渗透性,正是创作的关键。把对青花瓷的创作转变为日常的劳作,在身体劳作的姿态上获得韵律。创作的过程就是韵律感的传达,手、心、眼得到了谐调,回到手感与材质的原始相遇上,让材质充满气息。它不是作画的对象,而是身体的延伸,那么,就会走向对自由呼吸的渴望。
笔者所作的青花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但一山一水都寄托着感情。通过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养;体验造化神奇,融入主观想象,下笔独辟蹊径。画笔在泥坯上自由渡步,青花料与水结合的形象在不断的分解与重组,大胆抛弃技法,体会与自然山川的交融,笔尖毫端倾泻的是有形与无形的交响。回到永恒的自然状态,青花料性与水性得到完全释放,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写自然之性灵。强调“心中山,心中石”、“以石观化”。运用自己特立独行的笔墨线条进行表现,充分发挥自身潜意识能力,随时根据画面状态进行规约概括,创造出独特个性的笔墨符号的作品。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笔端时时流露出动人的瞬间效果,自有禅宗的以“瞬间知永恒,于毫芒显大千”的会通万物的心灵超越。
4 创新是绘事千古不变之理
创新是绘事千古不变之理。创新贵有境界,无境界即无新意。但创新又须“借古以开今”,黄宾虹先生曰:“中国画累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艺术中有些原则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每一代艺术家都倾向于认为:他们打破了老一代艺术家们设置的障碍和链条,并把他们丢在一边,开创了一个华丽的艺术自由与表现的新世界,而事实上不过是一种幻想。所谓新创的东西不过是对那些古老的像法老岛上灯塔一样的原则的一种特别的应运而已。“力志栽培心上地,闲居涵养性中天”,耕耘好“心上地”,开辟出“性中天”,做个真实的自己,画自己的画。
艺术的创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自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青花瓷也不例外。古人在长期的集权统治下,创立了图案式青花瓷,清新素雅,反映农业社会人类群体存在,对客观世界理性求知的状态。时至今日,国家逐步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网络和信息化成为新的媒介。人们在感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及艺术面貌时,对自身的艺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尊重青花材质的本体语言,探寻创作的有效方式,如何把曾经辉煌的民间青花艺术激发出新的活力,将成为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