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的看:色彩寥寥 魅力非常

2012-04-29 15:45李少白何星
中国摄影家 2012年10期
关键词:舷窗单色色温

李少白 何星

何星(以下简称何):关于如何观察,我们前几次谈话一直是围绕如何从大千世界中发现点、线、面的形式因素,来完成摄影构图。今天我们能不能从另一种角度来讨论观察艺术?

李少白(以下简称李):想必你已经有所准备了吧?就请你先定调,我再展开来讲,好吗?

何:虽然您将了我一军,但我的确是有备而来的。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相机镜头面对的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当我们决定拍摄某个题材,或者换一种说法,当我们取景,进而构图时,是不是与对色彩的识别和观察有关系呢?

李: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有关系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最先引起我们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所以,要想拍到一张好照片,往往始于对色彩的视觉反应。

何: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有没有规律可循?

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会有规律,人类对色彩的视觉反应,当然也一定会有规律。比如,当色彩的纯度、明度、饱和度适中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良好反应,因此,当大自然中阳光明媚、空气洁净时,蓝天、白云、草地、花丛的色彩就比烈日下或阴晦天气时的色彩要讨人喜欢;又比如,人们普遍喜欢和谐的色彩搭配,不喜欢不和谐的、刺眼的色彩搭配;还比如,人们往往喜欢丰富的色彩,不喜欢单调的色彩……

何:我看到您最近的一些作品,似乎和您所说以上规律不太吻合,有些作品近乎单色。

李:虽然我说人类对色彩的反应有规律可循,但由于人是社会性动物,民族、生长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人生经历、性格等并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对色彩的反应也极具个性化。今天我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近期拍摄的,你所谓的单色作品,来说明我对色彩的反应、观察及处理方式。

何:太好了!请先说说《云和月》吧。

李:最近我从西藏乘飞机回北京,特地选了一个靠舷窗的位置,一开始我的注意力是被舷窗外西藏高原的山川、地形、地貌所吸引,飞了大约一小时后,一方面天色已晚,另一方面飞机与大地之间飘浮着许多云,大地已看不清了,因此我就将相机收起来,闭目养神。过了一会儿,等我睁开眼睛,习惯性地朝舷窗外瞧了一眼。这一瞧,我又坐不住了,急忙取出相机并按动快门。是什么吸引了我?是色彩!是夜空中那几乎笼罩着一切的柔和的幽蓝色,连飞机的机翼和飘浮的云朵此时也失去了自己真实的色彩,而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灰蓝色。只有一轮金黄的圆月从这一片幽蓝色中浮现出来。虽然眼前的景物色彩寥寥,但正因为这寥寥的色彩,却产生了异于寻常的感染力。

何:眼前的这张照片的确如您所说,整个画面:天空、机翼、云朵都渲染着幽蓝的色彩,难道在您决定拍摄的那一刻,真是这种色彩结构吗?

李:当然不完全是。尤其是机翼和云朵,当时虽然已呈现出冷色调,但并没有达到照片所呈现的幽蓝程度。我之所以决定拍摄,是基于我对色温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因为当太阳落下去后,天光的色温就会升高,此时的物体就会因色温高呈冷色、蓝色,而且在照片上会呈现比肉眼所看到的颜色更冷更蓝!拍照的结果也符合了我的预先判断。

何:如果当时天空中没有月亮,您还会拍这张照片吗?

李:可能不会。因为这轮明月是这幅单色调照片的视觉中心,有了它,照片单色那种诱人的简洁、安静的魅力才会显得异于寻常。

何: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用单色构图时,最好有醒目的另一种色彩或形状来形成反差,来强调反衬单色的诱人效果?

李:通常是这样,但也不一定。比如《一滩秋水》的画面就没有特别突出的醒目色彩和形状,画面完全是利用柔和的散射光,降低了三种色彩(浅绿、灰白、灰蓝)之间的反差,并融为一体,形成了单色效果,画面虽然没有视觉中心,没有突出显著的色彩和形状,但却能以其雅致与和谐显示了大自然中不可思议的一面。

何:听了您对这两张照片的解读,我对观察和应用单色效果有了一些认识,希望下次能再多交谈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李:好,下次再谈。

责任编辑/阳丽君

猜你喜欢
舷窗单色色温
中国空间站舷窗外的风景
舷窗外的风景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单色不单调·灯具篇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机身舷窗开口加强方案分析
彩妆去寻找春天
大观园
基于DALI协议的色温可调节LED照明控制器
准单色X射线机替代241Am放射源的测厚应用研究
选择合适的色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