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薇
【摘要】由日常训练习题中遇到盲目机械利用答案的现象引发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习题答案,授予学生以渔而非鱼,具体从三方面举例分析。
【关键词】不迷信答案梳洗答案丰富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22-02
曾经去一所兄弟学校听课,老师在讲解一篇阅读理解,林清玄的《放生鸟》,最后一道题是:"请探究作者在放生鸟和龟、放生莲、放河灯等事件中所流落出的情感态度"。答案之一:"对贩卖鸟龟的小贩自己不愿做功德甚至将其作为敛财工具,追逐功利的谴责"。
许多学生在回答这一点时都没有用上"谴责"这词,有的学生用了"否定",有的学生用的是"批评",还有的学生用了"不欣赏"、"厌恶"等,老师不耐其烦的一个个问下去几乎问了近10个同学,后面的学生已词穷不知道选择什么词语才好,只有无奈的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词,最后这位可爱的仁兄便慷慨激昂的自己说出了"谴责"一词,并把它大大地写到黑板上,同时让同学们赶紧记下来,我观察到有的同学偷偷的笑了……
之后这一幕常常在我的脑海中再现,答案一定要这样用吗?
我觉得不一定非要用上"谴责"一词,学生用的"否定","批评",也是很好的啊,为了答案给的这个词问了那么多同学,用时那么多,有必要吗?值得吗?我很不认同!
首先,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老师在做练习时应该不迷信答案。
我们知道为练习题预设的答案只是用来参考而不是用来复制的,特别对语文学科而言,在具体组织用于答案的语言时不保证会有许多相似的词语可以互相取代,而对于主观题而言,其答案更存在多种可能,如果一味地照搬答案只能使教学陷入僵化,学生的思维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画好的框里,时间久了难免会对语文学习感到迷惘,失去信心,没有了兴趣,甚至感到乏味无聊。
特别是在当下信息获取便捷的情况下,学生甚或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上网查到相关习题的答案,之后他若再在课堂听老师竭尽全力地拷贝答案,他会怎么想呢?他还会带着激情、带着渴盼去听课吗?又哪里去奢谈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呢?常常会从同事甚或学生那里听到有关老师和答案的笑话,有个老师上课全权依赖答案,一次答案上把两道题的位置印反了,这个老师硬是把两道题按答案顺序讲给了学生,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下课后有俩大胆些的同学试着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位老师弄明白之后会是怎样丰富的表情呢?岂一个"尴尬"了得?
其次,我们要具备梳洗答案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答案因为出炉仓促,或者其他种种原因而显得啰嗦冗长,虽然要回答的各个得分点都有了,但是缺乏条理性,这样就需要老师把答案"洗一洗",把冗长的不必要的部分清除出去,从而让学生感觉答案很清爽,思路很明晰,进而也训练了学生自己在组织答案时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随意性,从而避免了在老师紧张的阅卷中可能遗漏的裹在冗杂语句中的本可以得分的内容。比如2012年苏北四市高三二模试卷中大阅读《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14题,"本文写了作者在城市纪念农具的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6分)"参考答案:①对付出青春艰辛劳作生活的留恋,②对自然淳朴生活的缅怀,③对城市生活的纠结,④对农村生活的感激,⑤对农耕文化式微的惆怅。答案不厌其烦的罗列了五点,仔细研究文章内容及所问问题,其中情感取向无非是从作者分别对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两方面不同的态度来思考,故而①②④整合为一点未尝不可,总体上可概括为:(一),作者对昔日农村生活的留恋,感激,缅怀;(二),对现在城市生活的纠结;(三),对在城市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农耕文化式微的感慨。洗过之后的答案很容易使学生明白答题的方向,之后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方向走,若机械的把参考答案报给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学生也是被动的吸收,至于为何这样组织答案则不明就里。再面对类似问题只能听天由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答到哪里。
另外,与洗一洗答案相对而言,有时候我们则需要为答案增加些成分。
面对过于"骨感"的答案,有必要"丰满"它,我们在做题时也常会发现有时候答案组织地过于粗糙,与我们平时训练学生做题有出入,应该分析的内容没有在答案中得以体现,那么如果此时老师迷信答案仅仅限于答案所体现的几点,那么也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为何同样的问题有时某一点要写有时候又不要写呢?好像语文就是随机组织答案的,那又何必要认真去听老师此一时这样,彼一时那样无法归纳、无法整理的解析呢?
消极、怠慢、不以为然的语文学习情绪可能在老师报答案的过程中就慢慢地滋生了,而老师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个"罪魁祸首"。比如常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12题,问题如下: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我活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带给他们养儿的收获和教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参考答案:"作为唯一读书走出去的儿子,本应该让父母骄傲,替父母担忧,但"我"反而让父母无法理解,非常担心,反映了"我"对自己过去自我行為不顾父母感受,不主动与父母交心的行为的反省和内疚。"这道题中有两个重点词语是我们在审题时应该引起关注的,"收获"和"教训","收获"是针对什么而言的?"教训"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因为这两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不一致,常理上"收获"应该相对于"骄傲"而言,"教训"应该和"失败"吻合,所以我们务必在组织答案时从内容上解释清楚其所包含具体意思,然后再从情感角度分析,重新拟定答案如下:"收获"是针对"我"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唯一读书成功的孩子而言,"教训"则因为我没有按父母希望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叛逆、不听话,让父母无法理解,充满担心。反映了"我"对自己过去的自我行为和不顾及父母感受的反省和内疚。这样带着学生一起来审题,理解、分析句子的重点,由内容入手进而到情感的解读,或许对学生审题、答题有更具体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细细审题,严谨答题,摒弃大而化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浮躁心态。
常听学生说:语文答题都是凭感觉,答完完,具体能得几分自己也没谱。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候多研究研究考点,细析围绕考点出的题目应该怎样去组织理想的答案。最忌讳的是就题讲题,不归纳不整理,有的学生临高考还不清晰考点是什么,只对曾经做过的题目有些许模糊的印象,稍微变化一点点就一头雾水。故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如果我们只教会了学生去背答案,生吞活剥的拷贝下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做再多的题目又有何用?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罢了。
因此我们老师对要交给学生做的练习自己一定要细研究多琢磨,文章有没有读的意义,撇开题目不谈,文章教给学生什么了,是深有震撼还是无病呻吟,是柔美温馨还是痛贬时弊,是潇洒飘逸还是佶屈聱牙……所出的题目有没有做的价值,所给的答案"瘦不瘦"、"肿不肿",有没有错……这些都应该考虑到。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答题,逐渐地可以从所做的阅读文篇中明白作者作文的思想旨意,积累自己欣赏文字的能力,对读过的文章能稍作评论,有自己的思想看法。这样对于所做的题目自有以一抵十之效,亦将享受仅是背背答案无法领略得到的趣味。
每一次大考我们老师在阅卷时都会遇到这样情况,先是有一份与试卷同时诞生的参考答案,接着在试批学生试卷之后又会补充一份答案给老师。这说明我们学生有时候会对答案有更精彩的、更多角度的呈现,故而前文所言学生没有用到"谴责"用的是"批评"又有何不可呢?我们何必要千方百计地、煞费苦心地、死死地把学生拖进这个答案的框里呢?那些个偷偷笑了的学生一定不是出于对老师的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