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惹的“祸”

2012-04-29 14:35:36刘田福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习惯性巨人饥饿

刘田福

【摘要】课堂话语及其匹配肢体语言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倾向,“多嘴”或长期形成的讲话语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话语肢体语言讲话语气“多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80-01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说“为什么”、“请你再想想”、“这个题目很简单”等习惯性的课堂话语或者表现出一些习惯性的情感倾向。过去我认为这些课堂话语或做法是必要的或是必须的,但最近发生的几件事使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我说了“是‘饥饿问题,不是‘性饥饿问题!”

在学习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让学生概括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对世界的意义时,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的历史课堂史无前例的沸腾了。课本上的原话是这样的: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最后一句话他这样读的:

“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有的同学低着头捂着嘴巴在偷偷的笑;有的同学左顾右盼,窃窃私语。就在这时,我的“多嘴”,让全场沸腾了!

“要注意正确断句,是‘饥饿问题,不是‘性饥饿问题!”

回答问题的那位同学面红耳赤,站在下面不知所措。当时我就意识到我做了一件傻事、错事。“性”对于青春萌动的中学生来说是个敏感的话题,所以我的解释反而引爆了上述课堂“事故”。后来我反思自己,我的“多嘴”也许使那位回答问题的同学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以后他还会主动发言吗?实际上当时我应该及时的转移话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该事件在无声中平息!

经历了这件事后,我就告诫自己:有些错误勿需在课堂上立即纠正,课后可以找当事人单独交流,既保护了学生的面子,又纠正了错误。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在课堂上集中纠正。

我说了“这个题目很简单!”

讲评试题的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会说这句话:“这道题目很简单”,殊不知,这句话也会惹祸!

记得讲评完2012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第一次模拟试卷后,当天晚上我收到了来自高二(4)班和高二(5)班五个学生的短信和QQ留言。内容大致相同,下面摘两例:

【短信】

“历史老师:我对不起你!这么简单的题目,我才考了50分,我该怎么办呢?虽然我们美术特长生要求过三门就行了,但我却不想放弃历史!

【QQ留言】

“历史老师,您知道吗?我们这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最讨厌你在上课或分析问题的时候说:‘这个题目很简单!这个题目很容易!那些你认为简单的东西,有些我们根本就不懂,有些懂一点点。试想,我们连简单的知识都这样,你说我们不是白痴是什么?”

学生的留言使我陷入了沉思。是的,在讲评那套试卷的过程中,对一些简单的但仍有学生做错的题目,我会习惯性地讲“这道题目很简单,你们怎么会错呢?”我说者无心,但听者有心,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暗自理解为“这样简单的问题我都不会,唉,我真笨!”没想到,我对学生真诚的鼓励与批评,竟然成为无情的暗讽!不但让学生伤心,而且还引起了学生的反感!

所以我告诫自己:在课堂上别轻易说“这道题目很简单”。

我说了“请你再想想!”

在讲评历史选择题和判断题时,当学生回答或判断错误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说“请你再想想”,天长日久,聪明的学生就能从中窥知我心中的答案是否定的,从而依此做出不明其理的假性判断,一次偶然的犯错让我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做下面这道选择题的时候:

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评价唐代时认为:“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之降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下列各项不可以说明唐代“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雕版印刷技术兴起;③词成为主流文学的形式;④楷书形成了欧体、颜体和柳体。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原题是“可以”说明唐代“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的是……,备课组在出题的时候改为“不可以”说明唐代“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的是……

由于我仍按原来的题目思考,所以当学生说答案是“C”的时候,我就说“请你再想想!”结果立即就人说“B”也有人说“D或A”等。当我进一步问“为什么?”的时候,学生露出了马脚(讲不出为什么),当然同时我也发现了是我题目没有读清楚,其实第一个学生做的是对的。我在另一个班把前面的错误故意又犯了一次,结果学生的反应前后如出一辙!后来为了证实这个发现,我又做了多次试验,有这样一道非常简单的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就看最后一句话“这说明当今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就可以判断是错误的。但是,当我说了句“请你再想想”的时候或者另找学生回答的时候,立刻就有同学说“正确”了!

经历上述教学中故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基础欠缺,同时也说明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听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正确或符合预设时,我常常会喜形于色,然后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很少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或是否补充或是否有异议;反之,当听到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正确或不符合预设时,常常则会表现为黯然失色,然后习惯性地询问其他学生“他(她)回答的对不对”。这种学生答对不问“对不对”、答错就问“对不对”、“为什么”的习惯并配上异样的语气,有一种结果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察言观色,而并非通过深思熟虑得出正确的答案。长期下去,会有学生养成不动脑筋,不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历史课堂上会“见风使舵”或“滥竽充数”,这对学生的危害是多么的大啊!

所以我告诫自己:在课堂上慎说“请你再想想”之类的课堂话语,彻底改变学生答对不问“对不对”、答错就问“对不对”、“为什么”的习惯做法。

其实,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习惯性的课堂话语或者对学生评价性的情感倾向,对于老师来说,这些脱口而出话语或者面部表情,感觉没有什么,但对学生来说,也许他(她)会很在意,也许会影响他(她)的一生!教师是靠“嘴”吃饭的职业,管好自己的嘴,别让他惹“祸”了。

参考文献:

[1]《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赵国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2]《这样教书不累人》严育洪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猜你喜欢
习惯性巨人饥饿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54
国内
宁夏画报(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直立的石巨人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回忆饥饿
一张饥饿年代的教师“特供证”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4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海峡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32
饥饿的磊编
饥饿的歌声
小说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22
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的疗效评价
世界中医药(2010年3期)2010-08-02 13: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