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2012-04-29 14:22:55张明烁
躬耕 2012年11期
关键词:鲁迅读书

张明烁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一代文宗。归去来兮,从心所欲。这是晋陶渊明的学习读书观。

往者已逝,来者可待。风追千古,不如坐拥当下。晚辈愚木,爱看书,却记性不好;想写,却力不从心,下笔千言,心有戚戚焉。所以,当看到那些名家高手,著述颇丰者,在谈读书时,说自己看了多少多少中外名著,家有多少多少藏书,我有一种敬仰的感觉。我是自愧不如的,不仅是现在,还有可以预见的将来。有很多的名著,我只是知道,或是仅读过其中的一点章节而已,甚或从来就没看过,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

我们要工作,我们要生活,我们要去应对处理日常人情世故等等,想想看,哪一样不耗费我们的精力,哪一样不占用我们宝贵有限的时间。这样说,是为自己不读书找到开脱的理由吗?当然不是。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统筹兼顾才行。

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说做人第一,学问第二。文者,诗书礼仪、经史子集等。当下之文,覆盖面更广。君不见高中文科班,英语、数学,那也是必考科目。由此可见,今非昔比呀!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还是老人家厉害,早就参悟人生,指出学无止境,学于当学,止于当止,不能掉到书袋子里。

书海浩瀚,不能穷尽。溺水三千,单取一瓢。怎么个饮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理解是作为国人,古代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多少要看些;唐诗宋词不能不读些;近代、现代及当代名家的东西起码要知道些;就是身边的书报杂志也要经常翻翻。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经常迷失在书里,也迷失了自己。《福尔摩斯》作者柯南道尔说,人的脑子,就像一座空空的楼阁,我们不能把碰到的东西都往里装,要有所选择。事实上,我总是为选择烦恼,因为面对好书,我不能抉择,这书爱看,那书也喜欢,经常见异思迁。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高人高见,经师者这么一点拨,头脑就清醒些,原来读书是很好玩的事,不必带着那么强的功利目的。好者好,恶者恶,喜欢就看,不喜欢扔一边。

这样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过是莘莘学子的一厢情愿罢了。通一学而有突破,不能视其为浅薄;读多卷而行思局限,不能视其为渊博。知行合一,知易行难。行动慢,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有心手提天下住,奈何囊中少余钱。所谓行者无疆,多是指思想。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谈读书时说:“读了那么多东西,也许节目里不一定用得到,只是不问愚蠢的问题而已。也许读过的书,有一天会全部忘掉,但就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

年龄渐大,慢慢懂得一些道理,博观约取,阅人阅己,都是品味人生。书是要读的,忘了没关系,反正好书多得是。工作也是要做的,而且要做好,不然,家人对你都看不惯。读书就要提升能力,否则死读书,读死书,死脑筋,岂不成了书呆子,用河南话说叫圣人蛋。

学而优未必仕,仕而优不忘学。如果说因为读书偏离了方向,忘却了做人的准则,那么求知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说我们举手投足还算文明的话,那都是文化化人的结出的正果。如是,书真是不能不读,至于看什么书,那就随你喜好了。

我读鲁迅

工作之余,尤喜看鲁迅的作品,总觉着他的文章大有深意,越读越有味道,越品越有触动。终于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我按捺不住情怀,守着窗儿,一任心绪流淌,记下我的敬慕,连同我对先生文字的爱。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散文《秋夜》开头的一段话。有人说,这话在别人是啰嗦,何以在鲁迅则不然?我想,只有还原回到那个时代,才好理解,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语境。许是表现无独有偶,许是表现萧索和寂寥吧!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有强烈的现实指对性,既有自成一家的峭拔和冷逸,更有一种秋风肃杀的劲道,带给我们的是严密冷峻下的深沉与思考。

确是,阿Q、祥林嫂、以及《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凄美的爱情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鲁迅先生丰富的文学库容,贡献给世界的典型人物形象。先生用词精到,皮里春秋,他骂梁实秋是资产阶级的“乏”走狗,“乏”字极为传神〔这里切不说梁实秋先生的功过是非〕。他把国语发挥到了极致,“国骂”在他那成了“国粹”。当代著名画家陈丹青盛赞鲁迅,“五四”以来集文章之大成者,无人出其右。每次读先生的作品,我亦深有同感。

鲁迅先生学富五车,惜墨如金。他说 :“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三遍,并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毫不可惜。”以先生国学之博厚,尚能如此,况我辈之浅薄。做为滕野先生的高足,鲁迅没有悬壶济世,自有其苦衷。“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的。”先生有感于当时的中国,不知向何处去,心疾甚于体患,非一般药剂所能医。唯有唤醒民智,警觉奋起,国家才有希望。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改良意识和救国救民的文化理想,先生选择弃医从文。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文坛圣手,少了一代名医。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悍将和发起人,是草根民众的代言者,是民族之魂。文如其人,爱憎分明。鲁迅的作品就像他的八字须一样,富有神采和个性。纵观“五四”各路大家作品,千山飞鸟,百家争鸣。然凤栖梧桐,花开高枝,运思高妙,剖心见肺麻辣烫,痛斥黑暗势力,鞭笞国民陋习,直击性灵深处顽疾,发聋振聩者,为鲁迅之最。究其一生,先生为公理而生,为真理而战,可谓仁人志士,可谓义士勇士,生命不息,笔伐不止。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三寸笔锋做投枪、做武器,终身为国家民族复兴,争取民生和自由奋笔疾呼,无愧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从鲁迅身上,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感受到了做为现代公共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和正义的力量。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能快读,个中滋味,要细品才能意会。亚里士多德说,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风格之于鲁迅就是斗士亮剑,勇于批判。“国家不兴诗家幸”,我不知道是乱世成就了鲁迅,还是时代赋予其异秉,先生春秋笔法,愤世嫉俗;在《彷徨》中前行,在《朝花夕拾》中复活,在《呐喊》中冲刺,痛着并深爱着多难的祖国。他个子不高,却行思高远;他清瘦,文章却多维有棱。

我常常惊叹鲁迅先生的文思,在感受他那极具张力和穿透力光辉思想的同时,也深为先生的斗牛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的太远,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我说,我们从没有走远,在心灵的天平上,后辈能够掂出斤两,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文以载道,道不远人,这一文化主旨不会改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文章,若空谷遗响,滋润并时时打动着我们柔软的心田。

猜你喜欢
鲁迅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