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华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教育出创造型人才,如何才能做到?那就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只要我们能够积极引导,那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学会学习,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已的思维。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充分的学习时间,独立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教师巡视于小组之间,了解情况,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适当指导,排除障碍。通过集体交流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形成共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课堂教学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会形成一种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讲,学生末必多得。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落实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师生、生生之间能相互配合,学生才能更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求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引导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求异创新。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挖掘创新的潜能,激发创新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表扬这些提问的学生,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或分小组讨论等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不断质疑——明理的过程中,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
四、提倡争辩,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陈述,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主张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争辩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思辨的快乐。
五、紧扣教材多面性,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侧向思维是从无直接关系、无表面联系、距离较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而产生的顿悟,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科学家的发明、文学家的创作,社会活动家作出的某项决定,常常伴有一种突然的、预想不到的理解或顿悟。学生在做作文,解题或理解某一公式、定理时也都可能出现这种顿悟。牛顿就是在苹果园中散步,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触发灵感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从跳进澡盆洗澡时,发现水被排出来而顿有所悟。因此教师应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的多面性特点,带领学生去“悟”。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
六、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把活动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活动,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例如展开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了《赤壁之战》后,我就在班里开展了一次故事会,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很多故事。通过此项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受到了各种锻炼。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造就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