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投入品价格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献述评

2012-04-29 14:04何劲
经济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影响效应

摘要:文章基于影响效应和实证比较视角,就中外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问题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及评价比较的大量研究文献进行疏理与归纳,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点评,以期对国内同行的后续研究有所参考与启迪。

关键词:农业投入品价格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影响效应 实证比较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50-03

一、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1.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效应研究。国外关于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初。leroy Quance and Luther Tweeten(1971)模拟分析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发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大于2%时,会抑制农民对生产资料的使用而使得产出减少。但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达到每年4%时,农民的纯收益则会急剧下降。Holland(1993)通过对477户农民的投入产出进行跟踪分析,得出农民产出收益的变化是由技术进步、国内需求、进出口状况和投入成本共同决定的。Dalton等(1998)通过对津巴布韦的小规模生产农户进行了生产成本变化和农业生产资料替代品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95%的农户会采取最优化选择,即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波动后,他们会选择增加其替代物品的投入量(劳动力、土地等)来提高农业产量。Liefert(2005)对俄罗斯转型经济中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效率尤其是化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肥的购买价格超过了投入后的边际产出, 会对农民收入产生负面影响。ChrisR.Eggerman等(2006)评估了燃料价格上涨对德克萨斯州种植业收入的影响,指出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低下的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经济起着负面影响。

国内关于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对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比较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多见于21世纪的近10年。陈汉圣、吕涛(1997)、王恩斗、王献宝(2007)等分析了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户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许松涛、艾忠岩(2005)、刘导波(2006)、龙文军(2007)等研究认为,农资价格上涨迫使农民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数量和质量,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张清(2005)、王新志(2008)、鲁沂(2008)先后深入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江西等地农村调研后发现,农资价格上涨对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较大,降低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刘汉圣(1997)研究指出,农资价格上涨不利于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江金启、赵辉(2008)等考察全国12省的粮食主产区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后认为,农资价格上涨是使农民收入减少的重要因素,不利于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何劲、祁春节(2012)构建计量模型动态考察了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园艺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认为化肥、农药、劳动力价格上涨,前期引致园艺产品(甜橙)DRC上升和NSP下降, 但当期带来DRC下降和NSP上升, 说明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对甜橙成本收益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其影响方向和大小主要取决于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价格的涨幅、投入品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小。张颢泽、陈晓明(2006)模拟农资价格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解释了农资价格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及经济含义,认为农资价格的平稳上涨与农民收入增加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交互响应的作用。何劲、祁春节(2009)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考量了农资价格上涨对橘农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橘农每亩纯收入对农资价格上涨有负向响应并趋向稳定;农资价格上涨对橘农每亩纯收入增长有正向响应并趋向稳定。梁庆文、袁帅等(2006)计量分析了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发现往年农资价格对当年的农业总产值影响较大且具有滞后性,但往年的农业总产值对当年的农资价格影响不大,说明农资价格不受农业产出影响。张翼(2008)通过模拟分析,认为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带来下降。付江涛(2007)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农资价格波动对小麦收益的影响,发现生产要素投入与小麦每亩收益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其中化肥关联度最高,其次是劳动力、农药及农业机械。黄季昆、马恒运(2000)、司伟、王秀清(2004)研究认为,我国大部分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种植规模小、劳动力投入多,单产、经营规模、劳动用工和税收对甜菜和甘蔗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影响。郑少峰、李哲(2007)、屈铭昆(2000)等研究发现,劳动力、化肥、种籽等费用变动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成本有较大影响,尤其是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费用的大幅提高,导致农产品亩平总成本上升;但因各地区资源、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各要素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并不相同。龚维斌(1999)、郑有贵(2007)、梅付春(2007)、胡恒洋(2008)、王贤海(2005)等先后深入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农村考查后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尤其是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带来了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甚至出现断层现象,导致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撂荒、生产率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和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加大,尤其使得劳动用工价格较快上涨,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机会成本大幅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的重要因素。

2.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的应对策略研究。国内外有关调控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疏理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

一是在宏观层面上要加大农业投入品价格的调控力度。 何劲、祁春节(2012)、蔡文(2011)、谭仲池(2008)、蔺丽莉(2009)等提出要建立健全我国农资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和稳定农资价格的长效机制,建立农资调节基金,完善淡季商业储备制度,综合运用税收、货币政策加强对化肥、农药进出口管理,加强县、乡、村三级农资价格、质量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取消农资生产、流通环节的补贴政策,实行用肥用药的直接补贴办法,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依法查处囤集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违法行为;建立农资价格上涨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强化农资价格信息导向,引导农民科学消费农资产品。梅付春(2007)、王华峰(2008)、何劲、祁春节(2012)、何玉霞(2009)等提出了加强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调控力度,建立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新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可控局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赔等后顾之忧;加大農村、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与流通设备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农业、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利益激励机制,增加农业吸引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一、二、三产业双向流动,有效抑制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过快上升。

二是在中观层面上要加快农业产业链发展。王贤海(2005)、王华山(2008)等提出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促进技术、信息、资金、人才流入农村,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向深度、广度开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就业问题。谭仲池(2006)、蔺丽莉(2008)建议要重视扶持农资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创新流通方式,建立完善农资连锁经营体系,打造“龙头企业+配送中心+连锁店”的现代农资流通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资流通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资产销费用过高向题。庞新(2006)、任素娟、高洋(2008)等提出要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帮助农民科学施肥、用药,以减少化肥、农药浪费和污染,降低农资使用成本。胡恒洋、张俊峰(2008)等建议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减少使用高成本雇工,以降低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

三是在微观层面上要进一步明确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和农民的角色定位。党夏宁(2010)等建议要健全农村科教培训体系,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就业工程”,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何劲、祁春节(2012)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投入品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农产品单产和质量;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栽培新技术和科学施肥用药新方法,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科学管理,打造园艺产品国内外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园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检疫体系及质量追溯制度,不断提高园艺产品质量竞争力。任素娟、高洋(2008)、孙梅君(2005)等建议加大农资企业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低价高效农资新产品生产与供给,是解决农资价涨的重要途径。蔺丽莉(2009)主张建立健全农资价格自律规章制度,实行农资市场公平、有序竞争。郑有贵(2007)、王华峰(2008)建议大力提高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装备水平,加大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做好高效植保、节能环保和设施农业等重点农机化技木的普及与推广,加快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从根本上降低农村劳动力费用。胡恒洋(2008)等提出要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建立农地租赁、抵押、入股机制,以加快农地由资源向资本化转化。

二、基于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

1.基于“钻石模型”框架的实证研究。世界上有关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最早研究文献现已无法考证,但对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 波特教授。波特(1990)首次提出国家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理论,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并广泛应用于一国产业、企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也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

国内有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进入21世纪后便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研究主要以波特理论为基础、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李崇光(2000)定性分析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陈卫平(2002)以波特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但此研究缺乏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翁克瑞(2004)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就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基本要素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建立了相关模型并进行检验。认为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收益较低,导致农民外出打工较多而使务农劳动力供给不足,加之耕地资源逐年减少且质量低劣,造成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禀赋优势难以转化为农产品竞争优势。辛毅等(2007)分析生产效率、生产要素成本、流通效率、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发现除玉米外,其它农产品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帅传敏等(2003)采用IMS和RCA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认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单一,并发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基本丧失,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生鲜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而其深加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显著上升。王永德(2009)研究指出,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13种影响因素中,机械、能源、资金、土地、税收、保险等因素对中国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竞争力的影响为正,而劳动力和农业补贴的影响为负,国内运输和营销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正负兼而有之。胡小平等(2003)从生产成本、国内市场价格、流通费用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小麦的国际竞争力,认为流通费用是影响小麦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宋海英(2005)计量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与当年人民幣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且与前两年的汇率变动的反向相关程度小于当年的实际有效汇率。王晓英(2010)利用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中国园艺产品出口额将减少0.43%。杜进朝(2004)研究汇率变动的贸易流量和结构问题时指出,从长期来看人民币趋势性升值有利于国内出口以及贸易结构的优化。陈龙江、黄祖辉(2007)从汇率水平和汇率风险两个维度考察了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认为当前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带来负面影响,而升值过程中的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则反而有刺激农产品出口的正效应。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最终净效应为负,并在过去的一年里呈不断加强的趋势。张家胜(2009)计量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进口大豆的增长,表明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劣势明显。刘继芳(2005)研究认为,农药残留和硝酸盐超标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隐患,环境条件已成为制约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潜在竞争优势变成显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姚文(2011)实证分析了市场化改革对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实的国情下内生型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严重滞后导致组织功能主体缺位,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沦为组织化改革,从而导致政府失灵。

2.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实证比较研究。国外有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比较研究起步较早且深入,但多见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Lokaphadhana T; Welsch D.E.Lokaphadhana T;Welsch D.E(1986)运用NSP和DRCC法测量了泰国8种农产品的经济效率和为获得外汇收入所需付出的真实成本。Larry Martin,RandallW estgren& Ema van Duren(1991)提出了利润和市场份额两个衡量和监测竞争力的概念。实证对比分析了加拿大和美国家禽、果蔬、麦类、牛奶、肉类等五类食品的竞争力。发现加拿大五类产品中有四类产品的竞争力下滑。Joseph C Salvacruz(1996)采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份额获利指数和出口比重三种竞争力衡量方法,实证比较了美国和东盟成员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结果表明,美国的竞争力保持稳定而东盟成员国波动较大。F.S Thome(2005)采用小麦产出力、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三个衡量指标考察了1996-2000年欧盟成员国谷类产品竞争力。结果发现,英国、爱尔兰和法国生产力水平高于竞争国丹麦、德国和意大利。若考虑盈利性,国内资源的机会成本对欧盟谷类产品竞争力产生了主要影响。尽管意大利的会计成本最低,但意大利包括机会成本的经济成本最高。Kovacs,B.Borbely,C.Geszti,S.Keszi,A(2001)通过对欧洲乳制品生产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西班牙和荷兰,最低的是波兰;土地成本最高是爱尔兰、美国和阿根廷,最低的是匈牙利;新西兰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丹麦、荷兰、爱尔兰和阿根廷次之,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时更次之。

国内有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估比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构成与分解。柯炳生(2001)等认为农产品竞争力是由价格、质量、信誉三方面所组成。郑振华(2005)等认为价格竞争力实质上是成本竞争力,包括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是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鹿永华(2005)、王兆洋(2007)从价格、质量、信誉三个层面把农产品竞争力分解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量化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构建了IMS、RCA、TSC和劳动生产率等评价指标。周孝味(1996)、李明星(2008)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解为价格、质量、品牌、营销、包装和技术竞争力,并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把技术竞争力作为总体竞争力函数的变量进行数理分析与比较得出结论。(2)基于农产品潜在竞争力的评估与比较。程国强(2000)运用DRCC、NSP、ERP分析法分别对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与比较,认为我国小麦、玉米、油菜籽、棉花缺乏国际竞争力,大米、园艺产品、烤烟、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孟丽、乔娟(2001)等采用DRCC和回归分析法对中美小麦生产成本和价格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中国小麦亩产成本高于美国,但毎吨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原因在于中国地少人多劳动力生产水平高于美国;美国人少地多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于中国。汤勇、黄军(2006)运用DRC法对中国蔬菜生产与出口优势进行了测算,认为我国蔬菜具有很强的潜在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可能是中国蔬菜生产的比较优势尚未转化为出口市场的竞争优势。(3)基于农产品显性竞争力的评估与比较。帅传敏(2003)、屈小博、霍学喜(2007)采用经验法评估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出我国农产品中仅有禽肉、猪肉和新鲜蔬菜及制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小麦、油菜、大豆等缺乏国际竞争力。佘子鹏(2006)等采用显性竞争力指标对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显性竞争力普遍高于中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4)基于“钻石模型”的评价比较研究。黄季昆、马恒运(2000)、胡小平(2003)、李先德(2004)等分别从生产成本、市场价格、流通费用等不同视角先后对中美、中意两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影响中国小麦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于流通费用过高,美国小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在于政府补贴。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仅为意大利的五分之一,在意大利和欧洲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但因欧盟农产品的大量补贴导致其盈利水平高于中国。侯杰(2006)、庞守林(2004)等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除采用经验指标外,还要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出口质量升级指数、进口依赖度、出口依存度指标来考量。唐敏等人(2003)从资源禀赋、规模经济、科技水平、农业政策与贸易制度等方面,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措施。

三、研究点评

1.在农业投入品价格影响效应研究方面。一是在分析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上,主流观点认同“负面效应说”,少数观点认同“正面效应说”,还有堤出“相互响应说”,符合经济学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性。但目前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較少,大多缺少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不同投入品价格上涨对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影响符号和大小。二是在应对策略上,主要集中在农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上,但对如何调控农村劳动力价格的政策建议明显欠缺。三是在研究对象上,较少以化肥、农药、劳动力价格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影响。

2.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一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大多关注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而对园艺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研究较少,尤其忽视了专用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基于农产品显性竞争力的实证比较分析较多,而对农产品潜在竞争力的估计比较研究较少;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评估比较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较多,而以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较少,尤其欠缺运用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三是从评估比较方式来看,采用经验指标法研究较多,而运用其它指标法评估比较少;国际实证比较多,国内实证比较少;同类产品比较多,异类产品比较少。四是从影响因素来看,基于外生变量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较多,而以内生变量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较少。五是从总体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静态描述较多,动态考察较少,欠缺采用多种计量经济模型动态考察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别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符号和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52902-0900201042)和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MATS)专项经费(CARS-07-07B)的支助]

参考文献:

1.刘汉圣,吕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户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1997(2)

2.何劲,祁春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桔农收入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4)

3.谭仲池.健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体系[J].红旗文稿,2006(9)

4.张磊.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2(4)

5.汤勇,黄军等. 中国蔬菜的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4)

6.帅传敏等.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

7.乔娟.中国主要新鲜水果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0(12)

8.宋海英.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3)

9.Leroy Quance and luther Tweeten. Simnlating the impact of input-price inflation on farm income. South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1(12)

10.Macros Faua Neues. The relationship of orange growers and fruit juice industry:an overview of Brazil, 1997

11.Australian citrus: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S and Australian citrus industries.Proctor,W.Phillips,B.Kelly,J.Hilst,R.van.ABARE Research Report.1992.92.14,50pp.43 ref

12.Larry Martin,Randall Westgren,Erna van Duren,(1991)“Ag-ribusinessCompetitiveness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tual Economics

(作者單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影响效应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影响效应分析
税收分权指标构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探析
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双创教育管理的研究
税收分权指标构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房产税对房价调控效应的实证研究
国际排放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效应研究
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动态转换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