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仰
作业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它既是教师活动的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作业把课堂上获得的教学信息内化并生成能力,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尤其是数学学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受到足够的训练,通过作业来强化所学知识。但长期以来一方面普遍反映数学作业负担过重,一方面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又本能地相信多布置作业教学质量总要好些。而新的课程标准注重探究式学习,需要我们构建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传统的“千篇一律”式的作业显然不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传统冗杂的堆砌作业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积极探索新的作业模式,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为配合数学新教材的实施,针对传统作业的一些弊端,我在作业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传统作业中“问题的提出”和“数据的提供”都是教材或教师精心准备的,而不是学生自行提出和采集的,让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造成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不愿质疑不想创新。注意到这些以后,我在布置作业时就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加以解决。如七年级上册讲“教育储蓄”一节前,我先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的储蓄所了解有关储蓄知识,在搞清了储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储蓄方式以及本金、利息、利息税、本息和等基本术语后,就以自己家庭理财为例进行一些有关的计算。课后要求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设计参加教育储蓄的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有了"用数学"的意识。
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多为书面答题,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免采取应付的态度。于是我从内容入手,让题目新颖一些,以“新”吸引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要设计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强的内容,适应学生新鲜感的心理特点。例如:有些习题是集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一体的题目,学生解答有一定困难,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在内容不改变的情况下,进行分解,改为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等形式的题目,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做起来既有新鲜感,又不会觉得吃力。也可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项活动或一件制作来提高作业积极性。如七年级上“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的教学,让学生动手折小正方形纸盒、棱柱、圆柱等常见的几何图形;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方法用剪刀去展开小正方形纸盒,结果得到了比书上还多的展开图。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刀在萝卜或橡皮上切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说明截得的多边形有哪几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很浓,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经验,构建了知识体系,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我注意把让学生“学会合作”当做一项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常把学生分成四五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次游戏或一件作品,并要求写出这次活动的说明书,说明书上要有明确的个人职责,如何解决组内冲突等;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解决,最后用“数学小论文”或"数学作文"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很乐意通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去积极完成。如“图案设计”一节交来的作业大多立意新颖,设计巧妙,色彩丰富。有的配上了背景,有的清晰表达了创作思路,有的风趣幽默,同学们不仅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也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针对传统作业“一刀切”的现象,坚持分层作业这也是一种尝试,即把作业分成A,B,C三种难度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如应用题中要求困难学生一题一解;优秀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等学生尽力解法多样。这样即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既能让学困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又能让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对比传统作业要求,新课标下还可以允许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比如有些作业并不一定要用文字表述,有的可以用图表,可以作画来表现的尽量可以让他们去尝试。还有基于要求的不同,有的作业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并不一定非要多抄写,对于这些学生可以让其做实验,动手操作。当然,对于实验的结果不能要求太高,只要有合理的一些收获就鼓励,渐渐地可以提高要求,激励他们不断去探究。
新课标给教学实施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在作业的优化设计上如果我们都能多花一点心思,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减少机械性,一般性巩固练习,多布置研究性作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实践能力也会增强,那么我们的教学定会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