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2012-04-29 00:44陈莉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细节历史教材

陈莉莉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研读课程标准,落实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人民服务。

二、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什么是教学资源呢?通常意义上说,这个概念包括了教材——即课本,教学参考、教案范例、网络上的各种多媒体资料,如幻灯片、FLASH课件、动画短片、视频材料,还有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等等,往往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许多可用的素材。然而,材料一多,未必就灵,所谓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要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合理地整合我们手边的教学资源。

首先是对多种教材的整合。新课程抛弃了过去教材过于统一、单调的陋习,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选择性。当我们选定了其中一套教材时,比如我们使用了人教版的教材,却仍应该了解其他教材的编写特点。了解其他教材的目的就是充分理解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完成课标的。了解了这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必拘泥于形式,非去学习专家不可,只要能完成课标就是好的教材。

其次对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材,每本书是一个整体,每个单元又是一个整体,每一课仍然是一个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使学生对整册教材有个整体的了解,以便于对这一历史时期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八下历史之前,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史的三个阶段介绍给学生:1949年至1956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1956年至1976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1978年开始,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这一介绍,学生对整册书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和认识都会有所提高。

再次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学历史教师在师范院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是一般的通史,对各学科的专业史,不可能理解很深、掌握很透。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讲清知识点的发展源流,并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还是能够胜任的。但在备课时,就要加大备课的深度。例如:在讲授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的祖冲之和圆周率时,在备课时,就要备割圆术的有关内容,并用于授课,七年级学生的数学知识已经完全能理解割圆术的基本要点。当教师讲清了圆周率的计算过程,并且学生真正听懂并理解时,学生能感受到一种豁然贯通的欣悦情感,加深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产生迁移现象,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数学学科的热爱,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

三、关注细节教学,成就精彩课堂

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妙趣横生的史实,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乏味的概念和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而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能感到一种缺憾:提炼过多,议论过多,而大量丰富的细节却湮没在被作为教学重点的时间、地点、知识体系中,结果让历史课堂离学生越来越遥远。过于追求科学化的历史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生活中原有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愉悦。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果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微观地切入和描述,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的素材汗牛充栋,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历史细节的选择上要注意有所取舍,选取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材料。例如:《鸦片战争》这节课时,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一个难点,教材对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和性质叙述得较为简单,就说“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补充一个细节: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浪潮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外国列强就看中了有几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一些洋商万里迢迢运到中国一批钢琴,以为有几亿人的中国一定会有可观的钢琴市场,然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对外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结果钢琴无人问津。通过这样的描述,有助于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认识到鸦片战争并不是为鸦片而战(当然它是因清朝禁烟而起),是为一个中国开不开放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

四、突出主体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历史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里去,相反,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究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知识的。由此可见,正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那么,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1.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如讲《重庆谈判》一课,先放电影《重庆谈判》剪辑和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来重庆?毛、蒋的合影是否意味着和平的降临?短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六十年前那段情景之中,学生探索、求知的大门随之打开。

2.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被认为是知识的容器,这样往往形成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爱学。因此必须走下“专制”的神坛,真正地、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学习的“生态系统”,使师生形成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赞赏或肯定的目光,尊重学生,学生在思辩的过程,敢想、敢说、敢问,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从而信心倍增,主动探求知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这一精辟见解,在当今这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的时代,显得更加中肯。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有些时候学生的见解未必没有道理,甚至有更可能学生的说法就高于教师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接受新思想,让学生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细节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