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趋势文献综述

2012-04-29 00:44赵思旭姜明伦李瑞光
商业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综述改革开放

赵思旭 姜明伦 李瑞光

摘要:近年来中外学者从多个角度测量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状况,由于采用数据和方法不同,所得结论也不同,甚至相反,这为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带来了困难。本文综述了中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不平等测量的结果,以反映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并认为中国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各社会阶层间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呈迅速扩大的趋势,中国已从一个收入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改革开放;综述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B

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测量角度,主要包括全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城乡收入不平等、区域收入不平等、城镇内部居民收入不平等、农村内部居民收入不平等、性别收入不平等、行业收入不平等等。由于估算方法和使用的样本数据不同,各种估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具体综述收入不平等的相关实证研究结论。

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不平等

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变化呈阶段性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从1981年的0.3095,一度下降到1985年0.2895,1990年后迅速上升,2001年、2002年分别达到0.447和0.4540(世界银行,2004;赵人伟,2005;Ravallion and Chen,2007)。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就超过了警戒线①,中国正在从一个收入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到了第85位,己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不平等水平(王小鲁等,2005)。针对我国居民总体收入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和衡量指标,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全方位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水平以年均2.22%速度上升(赵亮,2010)。从动态收入不平等角度分析,在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恶化效应大于其所产生的改善效应(权衡,2002;于敏,2010)。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和社会公共政策不统一,一些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收入流动,不利于长期内的收入差距改善(孙文凯,2007;权衡,2008)。

二、区域间收入不平等

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即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会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中国现实情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大多数研究否认存在绝对收敛,在控制了发展战略等因素后发现存在条件收敛(Yao and Zhang,2001;沈坤荣等,2002;蔡昉等,2001;林毅夫、刘培林,2003)。中外学者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各自将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划分为若干阶段(Kanbur et al.,2009;Fan and Sun,2008),得出了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比较能达成一致的结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地区差距缩小,20世纪90年代之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林毅夫等,2003;刘夏明等,2004)。近十年来各地域间收入差距的增速降低,存在一定的收敛趋势(沈坤荣等,2006;Fan& Sun,200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测量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特点(见表3)。

将全国整体的地区差异具体地分解为东部省际差异、中部省际差异、西部省际差异、以及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之间的差异,发现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异,对全国整体地区差异的贡献份额很大(蔡昉等,2000;刘夏明等,2004);地域之间的不平等,一直在上升,东、中、西部内部的不平等对全国总体不平等的贡献依顺序递减(蔡昉等,2000;Fun & Sun,2008)。

有的学者以地区为研究单位,认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条件收敛,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收敛俱乐部(蔡昉等,2000;孟健军等,2003),三大地带人均国民收入差异在经历20世纪50、60年代的缩小后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魏后凯,1992;刘树成等,1994)。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间,我国经济增长是条件收敛的,并且以每年约2%的速度收敛,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日益明显,这段时间经济增长以约1%的速度发散(段平忠等,2005)。

有的学者以省为研究单位,认为我国各省之间的收入不存在绝对收敛现象(张健,2008),并认为我国在1952-1977年各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缺少收敛现象,在改革之后有收敛的现象(Chen and Fleisher,1996;Jian et al.,1996;魏后凯,1997;申海,1999),基尼系数自1983年以来逐步扩大(宋学明,1996)。

另外,有的学者以城市和农村作为区域划分标准,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远比城大(罗守贵等,2005),近20年来城镇区域间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绝对倍差从1.92倍上升到2.28倍,而农村从3.16倍上升到了4.25倍(李实等,2009)。

三、城乡收入不平等

研究我国收入的差距,结果显示近20年来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王小鲁、樊纲,2005)。有以下特点:第一,城乡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增加,1991年城乡收入相差大约1 000元,到2002年相差达到6 000多元;第二,城乡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加大;第三,城乡收入差距占全国收入差距的比重成为全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从1995年到2002年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全国收入差距的解释力从38%提高到43%,而且还一直在上升,已经超过城市内部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李实,2010)。另外,城乡差距的对总体影响很大,但其贡献率并不是最高的(洪建兴,2008)。

农村居民间的不平等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极大,城镇居民间的不平等贡献率在不断上升,这是促使中国总体基尼系数不断上升的两个重要因素。蔡昉和杨涛(2000)利用消费数据,将1952以来的城乡差距演变分为四个阶段:1952-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消费比率围绕2.15在较小的幅度内波动;1978-1985年改革初期,城乡消费比率从2.19下降到1.19,达到历史上最低的水平;1986-1993年期间,城乡消费比率重新升高到2.17,几乎回到改革起始时的水平;1994年以后,两次呈现下降的趋势。另外,不同区域间的城乡差距也有所不同,1985年内陆和沿海地区的城乡差距不大,而到了2000年,内陆地区的城乡差距要远高于沿海地区(Lin,2003),刘夏明等(2004)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结论。

四、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农村内部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4上升到2010年0.3783,上升了16个百分点,收入差距总体趋势是逐步上升(见表4)。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也表现在不同省份和不同县份之间(李实等,2007)。中国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之间(林毅夫等,1998),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农村地区之间收入不平等在逐渐扩大(白志礼等,1993;唐平,1995;万广华,1998;Wan,2001;沙志芳等,2003)。具体来看,1995-2008年,中国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基尼系数上升了0.0639,但增幅出现明显减弱趋势(屈小博等,2010),东、西地带之间的农村经济总量增长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唐平,1995)。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在不断地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高,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组间贡献波动幅度不大,但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变化十分明显(张藕香等,2007)。另外,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也在逐渐扩大(白菊红,2002)。

五、城镇内部收入不平等

1985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三阶梯型”的总体特征,即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为分界点,1985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较低且变化很小;1985年至1992年是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到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阶段,这一时期居民收入差别开始显现,但增长并不快。20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09增加到0.235,增幅为12.55%,年均增长仅为1.32%。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35增加到0.336,增幅高达42.76%,年均增长4.03%(陈宗胜等,2002;李爽等,2002)。

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相比,虽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晚于农村,但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和程度开始超过农村内部。1988年城市内部的基尼系数是0.23,当时主要问题是大锅饭或者平均主义,2002年的基尼系数是0.33,比1988年扩大了50%左右, 1988年最富10%人群和最穷10%人群的收入相差4倍,2002年上升到10倍(李实,2010)。因此,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体呈逐年加速扩大的趋势(李实等,1999;赵耀辉等,2002)。无论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特征,还是城镇居民内部不同收入群体的特征,都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幅度非常大。以“五等分组法”显示的城市居民内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低收入者的绝对收入差距明显,1985-2009年,绝对收入差距838.8元增加到41 572.8元③;其次,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幅度差距显著,1985年至2009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9:1增加到8.9:1。多年来,40%的低收入户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中高收入户收入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李爽等,2002)。

六、性别收入差距

现有的研究对于收入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原因解释各有定论,但尚未形成确定的权威结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加深,性别间收入差距在上升(赵人伟,1999;Liu et al.,2000;张丹丹,2004;Hauser and Xie,2005; Shi and Gustafsson,2008),但也有人认为收入性别差异并没有显著的变化(Shu and Bian,2002;边燕杰等,2002)。男女的工资差异与两性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有一定关系,人力资本和其他个人特征的差距不可解释全部的工资差距,存在一定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产生性别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竞争,人力资本作用增强(赵人伟,1999),并且市场化是导致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Hauser and Xie,2005;郝大海等,2006;李春玲等,2008),致使女性劳动力下岗失业的比例远高于男性(Shi and Gustafsson,2008)。但相反的观点认为收入性别差异与市场化程度没有关联(Shu and Bian,2002;Bian et al.,2000),或者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了男女收入差异(郝大海等,2006)。Zhou等人认为性别不平等有自身的逻辑,市场导向改革对其影响是非直接的和不确定的(Zhou et al.,1997;Zhou,2000)。市场转型并不线性地导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或缩小,而是使收入差距先升后降。Liu et at.(2000)对这机制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认为在市场转型初期,随着国家对妇女保护的退出,各种就业歧视可能导致妇女工资的下降,但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机制将促使两性之间的差距缩小(Liu et al.,2000)。除了市场因素之外,职业、行业内部的性别歧视是性别工资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王美艳,2005;李实等,2006;葛玉好,2007)。

七、行业收入差距文献评述

由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流动性差,工资制度也不完善,垄断现象和计划经济色彩还大量存在。因此,对于我国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而言,除了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等个人禀赋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垄断行业高收入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且被认为超出了合理的界限。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50%以上是不合理的,是由该行业的垄断地位造成的(岳希明等,2010)。

数据证明国有垄断部门在收入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郝大海、李路路,2006),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国有垄断部门的优势由1988年的10.17%上升到1995年的29.10%(边燕杰、张展新,2002)。另外,党员、国家公务员等个人特征也会带来收入的增加。

从以上综述可以发现收入差距历来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变动轨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证研究,并且基本上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的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但是,由于数据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在每个研究问题上,都有一定的分歧。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证研究内容和方法。

在研究对象上,关于贫困地区内部收入不平等的状况以及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仍比较少。虽然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在逐渐减少,但收入差距在迅速拉大,即相对贫困问题逐渐突出,而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都比较集中,如果收入不平等问题比较严重,则可能影响贫困地区脱贫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贫困地区的收入不平等进行系统研究。

在分析工具上,大部分实证研究以基尼系数为收入,基尼系数具有直观、简洁等特点,被作为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最佳指标。但是,如何用基尼系数判断收入不平等严重与否,虽然世界银行给出了一个惯用标准,但不平等的判断标准取决于一国公众的价值判断,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实证结论中无法判断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是否达到了严重程度。

注释:

①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判断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②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王萍萍: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③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李实. 正确看待我国收入分配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0(12):11-13.

[2] 赵人伟. 紫竹探真:收入分配及其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3] 赵亮.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4] 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Ravallion M, Chen S. 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82(1):1-42.

[6] 王小鲁, 樊纲.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24-36.

[7] Yao S J, Zhang Z Y. On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diverging clubs:A cas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 29(3):466-484.

[8]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9] 蔡昉, 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1(2):48-54.

[10]Kanbur S M R, Zhang X, Corporation E. 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 china:equity and institutions[M].Routledge, 2009.

[11]Fan C C, Sun M.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78-2006[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8, 49(1):1-18.

[12]林毅夫, 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14.

[13]刘夏明, 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7):70-81.

[14]沈坤荣, 唐文健.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5):46-57.

[15]蔡昉,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16]魏后凯. 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经济研究,1992(4):61-65.

[17]段平忠, 刘传江.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0.

[18]Chen J, Fleisher B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 22(2):141-164.

[19]魏后凯.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 1997(3):31-37.

[20]申海.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9(8):55-57.

[21]Jian T L, Sachs J D, Warner A M. 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 7(1):1-21.

[22]Wan G H. Understanding regional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rends in China: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7, 53(1):25-34.

[23]宋学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收敛性[J].经济研究,1996(9):38-44.

[24]中国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5]Lin J Y.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3, 51(2):277-308.

[26]李实, 罗楚亮.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1-120.

[27]林毅夫, 蔡昉, 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

[28]陈宗胜, 周云波.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35-37.

[29]李爽, 常兴华, 杨宜勇.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4-10.

[30]李实, 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5-19.

[31]Hauser S M, Xie Y. Tempor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Urban China in transition between 1988 and 1995[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5,34(1):44-79.

[32]张丹丹. 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1):34-43.

[33]Liu P W, Meng X, Zhang J. Sectoral gender wage differentials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Chinese economy[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0,13(2):331-352.

[34]Shu X, Bian Y. Intercity variation in gender inequalities in China:Analysis of a 1995 national survey[J].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02,19:269-309.

[35]边燕杰, 张展新. 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97-111.

[36]Hauser S M, Xie Y. Tempor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Urban China in transition between 1988 and 1995[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5, 34(1):44-79.

[37]郝大海, 李路路. 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J].中国社会科学,2006(2):110-124.

[38]Shi L, Gustafsson B. Unemployment, Earlier Retirement, and Changes in the Gender Income Gap in Urban China, 1995-2002[J].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2008:243-266.

[39]Bian Y, Logan J, Shu X. Wage and Job Inequality in the Working Careers of Men and Women in Tianjin[M].Redrawing Boundary:Gender, Households, and Work in China, Entwisle B, Henderson G, Berkeley:U. C. Press, 2000.

[40]Xueguang Z.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105(4):1135-1174.

[41]Zhou X, Tuma N B, Moen P.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job-shift patterns in urban China, 1949 to 1994[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339-365.

[42]Zhou X.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105(4):1135-1174.

[43]李实, 马欣欣. 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与职业分割的经验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5):2-13.

[44]王美艳.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5(12):35-44.

[45]岳希明, 李实, 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10(3):77-93.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综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