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马致远

2012-04-29 00:44姚志刚
辽河 2012年11期
关键词:马致远小令元曲

姚志刚

秋日,我在北京小住,听说马致远的故居在京西韭园,翌日便踏上造访之旅。

还是在中学的时候,偶然读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种秋老日暮的苍凉之情顿时浸淫心魄,而渲染这一情境的马致远仅仅用了28个字,不能不被他的才思所倾倒。

從苹果园乘车西行,大约半个小时就到韭园了。近山葱葱,远山蒙蒙,两耳灌满了蝉声。顺路向南,东松西柏,或紫或红的喇叭花攀缘上枝干。穿过西马格庄的时候,见庄子依坡而建,一家家顺坡势垒墙成台,建房于台上,甩下一条弯曲的石阶来,使整个的庄子像个城堡。时值中午时分,路上见不到行人,我仰头张望,见一老者在墙里忙着什么,便问道于他,老人朗声道:“沿着水泥路向上走,拐过一座山就到马致远的家了。”话里透着乡间的淳朴,好像马致远就是他的邻居。

山路上静静的,蝉鸣如潮,蝈蝈的声音和于其中,天地间是自然的交响。路边偶有山枣树,红绿小枣点缀相间,摘一个品味,酸里泛甜。间或有马蛇子从路上穿过,似乎告诉我这里是它们的领地。拐出一个山口,山路盘旋向下,迎面是一个叫西落坡的地方,当年马致远就落生在这里。

村中有一涌泉,汩汩而出,掬一捧凉爽至心底,马致远的家就在溪水边。门前白石小桥,桥下清流潺潺,青灰色的四合小院留着岁月的斑驳,真个是“小桥流水人家”。影壁墙前有马致远的雕像,面目清癯,眉眼如月,胡须飘逸,青衫瘦削,脸上的皱纹有如重叠的山壁,俨然一个惯看时事冷暖、世态炎凉的长者,这正是我心目中马致远的形象。是我与雕像作者的情思耦合呢,还是马致远早已走入了我们的心扉?

遥想当年马致远(1250—1324)隐居于此,寄情山水,虽字千里,却号东篱,千里该是他的抱负,而东篱却是一种无奈后的毅然取向。元朝统治者将“知识分子与娼妓、乞丐并列为最卑贱的人”,纵令马致远满腹珠玑,有“佐国心、拿云手”之抱负,却也是“困煞中原一布衣……恨无上天梯”,仅做一个地方小官吏而已。仕途不得志,他没有“明朝散发弄扁舟”,而是醉心于元曲的创作,于是有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问世,被誉为“秋思之祖”,成千古绝唱。

所谓“大隐隐于市”,我想该是心中仍躁动着复出的期待,更何堪居于繁华而转向孤寂呢?能向情山水,“采菊东篱下”并非易事,真正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小隐者,古来有几人?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小院规整,有房十七间,以石板为顶,周遭围之青瓦,瓦缝间拱出几丝草叶;窗棂横竖交叉,陈旧的窗纸上数个漏洞,似是秋风所破;墙壁深灰,绿苔附润下端,显现着院庭的古老;只有四周的香椿树,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簇拥着马致远的故居,给人一派生机和绿意。

大约是马致远爱马,院里塑了两匹马,一匹于东北角的马厩里,膘肥体壮,有刨蹄欲奔之势;一匹于西南檐下,瘦骨嶙峋,低首喷鼻,与马致远仰天沉吟的塑像组合成“西风瘦马”的图景。隐居的生活该是闲适的,他的《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述说着六百多年前他在西落坡的生活景况。

正房三间,内有元曲和马致远生平简介;北厢房为起居间,有榻、柜、桌等器物。最可看的该是南厢房,门上有匾额,上书“东篱馆”;两侧有联:“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这该是对马致远一生的归结。进得门来是马致远躬身抚琴的塑像,神态悠然,气韵淡定,十指轻动,弹拨出的是闲适。墙上挂有许多书法家的作品,最让人震撼的是挂在一角的毛泽东手书的《天净沙·秋思》,笔走龙蛇,张弛之间可见毛泽东对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也是喜爱之至。

我在小院里流连许久,思想六百八十多年前的一个秋日,马致远该是立于门前的老树下,立于黄昏的西风之中,看远处古道上马瘦人疲的羁旅,生发出对时境和人生的嗟叹,于是留下了元曲浓浓的重重的一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马致远不是仙,尽管他自谓“酒中仙”,但一篇小令却成就了他千古之名,被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远去了,留给了我们15种杂剧、120多首散曲,成为人类永远的财富。由此想来,马致远的仕途失意,却是文学史之幸。

猜你喜欢
马致远小令元曲
在月亮抵达之前(外一首)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天净沙·秋思》新编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掉坑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马致远:有一种失望叫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