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陈岚
杭州图书馆的“文澜大讲堂”,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论坛”,取名均选用了孤山南麓、今浙江省博物馆内的“文澜阁”。
据记载,最初的文澜阁采用 “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外观看上去有两层重檐,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了一个夹层,全阁共有上中下三层。这种建造方式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便于贮书而且特别实用,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难技巧。文澜阁的屋顶是绿色的琉璃瓦,屋脊和瓦当处是翠绿色,中间的瓦片则是黑色的,这就是古人说的“黑瓦翠绿剪边”。那时的民俗观点认为,黑色和绿色相搭配属水,可防火。琉璃瓦带各式云水纹,屋脊有龙头装饰,也可防水。
如今的文澜阁东邻浙江博物馆, 西北接中山公园,东西约35米, 南北约90米, 占地总面积约3150平方米。其整体建筑包括门厅及其厢房、门厅前庭院、门厅后假山、御座坊、水池、轩廊与长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绪御碑亭和藏书楼主楼,总建筑面积约达1750平方米 , 其中文澜阁主楼约826平方米。园林布局基本保持原貌,既有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点,又有江南园林清幽雅致的意境。主体建筑前凿池蓄水,水与西湖相通。在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为主阁、水池、御座坊、假山、垂花门,其东西又对称布置御碑亭、月台、游廊、趣亭。假山洞壑、回廊跨桥,把藏书楼营造成清幽雅致的江南园林。
经专家多方调研认证发现,文澜阁主体藏书楼和宁波天一阁的“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的理念密切相关,文澜阁的许多建筑数据都和6或3的系数有关,如: 文澜阁主楼共有48 根柱子;文澜阁主楼东西共6个开间( 含西边的楼梯间) ;文澜阁主楼的东西24. 5米,南北13.80米。
提及文澜阁的由来,必先谈《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之名,由乾隆皇帝钦定。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学士刘统勋为校核《永乐大典》,拟定十三条规定呈请乾隆批示。同日,乾隆批复:“是。依议,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这就是《四库全书》之名的来历。在杭州建文澜阁并颁赐《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决定的,并予以特殊关照。
文澜阁的建造得到乾隆皇帝的直接关心指点,又有浙江盐商资助建阁费用,浙江官员尽心督造,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年底前在西湖孤山落成,以待贮藏《四库全书》。据《两浙盐法志》卷二《文澜阁图说》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冷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初,正当颁发“南三阁”的三部《四库全书》缮成开始陆续送至之际,乾隆皇帝又为“南三阁”库书使用等问题专门发了一道上谕,重申颁赐库书的目的是为了嘉惠士林,使士子得以就近抄录传阅研读。他深知地方官员的“做派”,很有可能库书最后深锁书阁中,为避免名至而实不归,士子无缘与得,其后三令五申亲自督促且连颁三次上谕,浙江地方官员如实按令指定浙江盐政部门委派专人管理文澜阁库书并实行对外开放,自此杭州有了第一座向普通士子开放、供众阅览的皇家藏书楼。在办妥一切手续后,允许士子入阁读书抄录或借阅归家研读,不仅对浙江十一府士子如此,即便是外省人欲读库书也同样对待。
清乾隆年间所建文澜阁,在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再度攻入杭州时,失于保护而遭致阁圮书散的命运。光绪六年(1880年),浙江巡抚谭钟麒与杭州藏书家丁丙商议重建,由丁丙、邹在寅总其事,次年文澜阁按原样修复,所以今存之阁,大体反映了乾隆时初建之风貌。文澜阁的规制大体取法宁波天一阁。远远望去,重檐飞宇,勾栏望柱,气势雄伟古朴。清代乾隆时孤山一带无高大建筑,登阁四望,左白堤右西冷桥,远山青黛,平湖潋滟,确是藏书读书的佳处。
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入藏,无疑对杭州和浙江的文教事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加了杭州文化的内涵和沉淀,为西湖增添了文澜读书的胜景。同时,一个敕建的皇家藏书楼实际是一座开放式的国家图书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世界图书馆史上,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放《四库全书》的库房,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全书有36300多册,230多万页,如果把它们连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还要多。如今,北四阁尚存三阁,而南三阁仅存文澜一阁。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目前存放在浙江图书馆,恒温恒湿保存,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前去回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