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提库尔·阿扎提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公众习惯在网上表达对公共议题的看法,网络舆论正愈加深刻地影响着公共空间变革。然而“网意”究竟能不能代表民意呢?有学者认为,由于数字鸿沟的出现,网民仅是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网民在人口学特征上与真正人口分布相差甚远,他们最关注的话题未必是全民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划分出公共议题的四个层级,并试在不同层级上回应网意与民意的一致度问题,以期有助于推进网络舆论研究。
【关键词】网意民意议题
一、辨析网意与民意的四个层级
美国学者韦佛等(Weaver,1981)根据1976年对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公众议题的类型:个人议题(intrapersonal agenda,受众个人私下认为重要的问题)、人际议题(interpersonal agenda,受众与他人交谈议论时受到重视问题)、社区议题(perceived community age-
nda,受众认为自己所处社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本文借鉴这种分类方式,将舆论按照议题传播者的规模分为四个层面:个人议题、人际议题、社群议题、全国议题。
具体而言,个人议题,指民众个人关注的,或网民个人发表的公共性议题;人际议题,指民众在人际交谈中关注的,或网民个体交流中关注的公共性议题;社群议题,指民众或网民所处的社群/共同体(community)关注的公共性议题;全国议题,指民众或网民所处国家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的公共性议题。此外还有跨国议题,但是在跨国议题层面和全国议题层面,网意与民意的一致度问题的分析框架大体相同,故略去。
四个议题层级的划分标准不是议题本身传播的范围,而是议题传播者的规模,即从个人到国家。故个人议题中也可能包括国内外时政要闻,全国议题中也可能包括领导人的丑闻。
1、个人议题层面:网言即人言
在个人议题层面,我们可以比较一个人内在的对公共事件的态度,和他在网上发表博客/日志、发表论坛帖子和主动转载摘编的文章内容之间的一致程度。
在传统情境下,个人议题主要属于潜舆论,不会公开发表形成讨论,更不生成社会舆论。少数社会公众能够以在报刊上发表杂文和评论来表达个人观点,而社会大多数人的个人议题只能通过选举投票、偶尔碰到的电视采访以及主动向政府部门和大众传媒写信打电话来表达意见。可能有极少数人将对时事的看法写在日记和私人作品中。
作为民意微观基础的个人态度,和作为网络舆论微观基础的网民个人表达,是同一的,网言即人言。网意和民意在个人议题层面具有很高的一致度。
许多人对网上言论的匿名性、虚假信息和情绪化倾向不以为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坊间传言和集群中的言论同样具备匿名性、虚假信息和情绪化倾向。这些应当属于公共讨论的品质问题,无法否认,在一个个匿名的ID背后,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公民。
2、人际议题层面:有限的表达与错位的活跃者
个人议题一经交流就变为人际议题。在人际议题层面,民意表现为个人与家人亲属、同事、朋友等初级群体交往时对公共性议题表达的意见,网络舆论则表现为网民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和论坛/BBS回帖、手机短信、SNS社区等载体交流对公共性议题的看法。
人际交流中的态度构成民意中的潜舆论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环境下,舆论议题的一般生成过程由人际交流开始,再经过多次不同规模的小群体传播而滚雪球式的扩大,最后成为社区的公共议题。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论最初也表现在博客、BBS/论坛回帖、即时通信群等小规模讨论中。在人际议题层面,多个个人的互动关系是民意的基础,而多个网民的互动关系则是网络舆论的基础,两者基础都是微观人际互动关系。
在“躲猫猫事件”调查团成员身份遭质疑期间,当事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浩曾出示QQ群聊天记录作为证明。记录显示,伍浩最早在自己的工作QQ群提出组建调查团,立即报名的三个QQ群成员(身份是当地媒体人)成为了调查团成员。可见QQ群主要用于私人沟通,却仍在公共舆论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一层面需要关注的是,公共性议题的发言者和“潜水者”,在一对一的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中并不存在“沉默”问题。而在三人以上交流的小型群组、论坛板块中将出现活跃的发言者和沉默的潜水者(包括“隐身者”)。在传统环境下,对当前议题持回避和观望态度的“沉默的大多数”也是存在的,故在“有限的表达”这一点上网意和民意的机制相似。但是,对同一议题,日常谈话中的发言者/潜水者与网络讨论中的发言者/潜水者将发生偏差。由于媒介差异,口语表达强调听、说和表情,而网络表达强调阅读和打字,故平时伶牙俐齿的人在网上聊天时可能经常沉默不语,而平时沉默寡言的人在网上可能打字如飞。
可见,在人际议题层面,网意和民意的一致度仍较高,但已有所偏差。
3、社群议题层面:共同利益还是共同兴趣
社群/共同体的舆论议题是民意和网络舆论表达的主要层面,但网意与民意在此出现较大错位。
首先,社群的构成基础上,现实中的社区、单位、社会团体、组织机构绝大多数由在同一场所共同居住、生活、学习、工作的人群组成,社群成员之间有着广泛而长时间的协商和互动,身份限制较严格。即便一些组织松散、成员分散的社团,也要举行全体大会,实现面对面交流。
其次,社群的舆论载体上,传统社群舆论以广场、办公室、社区广播、通讯员和团体管理网络为主要载体,即所谓“街谈巷议”。
第三,社群的公共讨论品质上,网络社群不如真实社群更能反映本社群成员的真实态度。
尽管如此,社群层面的网意和民意还是有一定相似度的,它们都符合舆论生成机制,即 “沉默的螺旋”假说。
4、全国议题层面:人口特征和议程设置的巨大差异
当区域性舆论议题获得广泛关注,就形成了全国议题。在这一层面,我们需要比较全国网民和人口的结构特征差异,并比较全国性网络议题和全国性大众传媒议题的差异。
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末,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为52.5:47.5,相对于总人口的男女比例,男性网民仍占相对多数;其中城镇网民男女比例为50.5:49.5,与总人口比例接近,但农村网民男女比例竟达到57.4:42.6,相差较大。
年龄结构上,2008年60岁及以上的网民仅占1.5%,与其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不符;10-19岁网民所占比例达到最高35.2%,其次是20-29岁网民,占31.5%。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10-19岁的人约占人口18.38%,20-29岁的人约占人口17.07%,如果忽略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然年轻人被过度代表了,网络舆论更多地反映年轻人的心声。
职业结构上,2008年学生网民占总数33.2%,企业/公司一般职员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共占29.8%,而农林牧渔劳动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服务业工人三者总和仅占6.9%。可见网络舆论主要是学生和白领阶层的意见,广大的工农群体几乎没有发声。
收入结构上,200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即农村人均月收入将近400元,城镇人均月收入约1300元。但网民中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占55.8%,加之高收入者拥有较多上网机会。
学历结构上,2008年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27.1%,高中/中专占39.4%,初中占28.0%,小学及以下占5.4%。而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专及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此外还有约6%的文盲人口。如果忽略4年来人口学历结构的微小变化,可以说,网络舆论主要代表了高学历人口的意见。
城乡结构上,2008年城镇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1.6,乡村网民仅占28.4%,而实际人口中乡村人口超过半数,城乡人口的网络普及率相差悬殊。
在区域差异上,2008年,沿海省份的网络普及率大大高于中西部省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的网络普及率分别为60.0%、59.7%、48.2%、41.7%,而安徽、甘肃、云南、四川的网络普及率分别只有11.8%、12.5%、12.1%、13.6%。东部沿海省份的网民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综合人口结构特征,网络舆论更能代表男性、城镇居民、年轻人、学生和白领工作者、高收入者和东部沿海省份居民的意见。
综合以上四个议题层面的比较,将网意和民意一致度的比较如下表:
本文依据议题传播者的规模,将舆论区分为个人议题、人际议题、社群议题、全国议题四个层面。在个人议题层面,网意与民意因微观基础形同而高度一致;在人际议题层面,网意与民意表达中的活跃者/沉默者发生错位;在社群议题层面,网意的基础兴趣共同体和民意的基础利益共同体几乎无法对应;在全国议题和跨国议题层面,因人口结构特征和议程设置上的巨大差异,网意基本无法代表民意。
本文虽然对网意与民意的一致性问题有所归纳,但对于网络舆论的代表性,网络舆论与媒体议程、公众议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尚停留在初步阶段。希望本文能对国内网络舆论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①李普曼 著,阎克文、江红 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 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③曼纽尔·卡斯特 著,郑波、武炜 译:《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④曼纽尔·卡斯特 主编,周凯 译:《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⑤曹荣湘 选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3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