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百姓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2012-04-29 00:44:03燕继荣
领导文萃 2012年11期
关键词:分权权威依法

燕继荣

保民权,促民生,治腐败,所有这些工作的推进,最终都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一个公共话题——“民主”。从网络言论看,民主的诉求似乎益愈高涨。但仔细分析,如果把民主主要理解为普选,即每隔几年投票选举当政者的话,那么对多数中国普通百姓而言,也许那还算不上是真正想要的东西。目前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你的当政必须由我投票选举”,也未必是“你当政之后一定要为我办好事”,甚至也不是“你当政是不是一定要廉洁奉公”,而是“你既然当政了,就不要随便侵害我的利益”。比如,不要随便拆我的房子(强拆),征我的地(强征),毁我的林(不守协议),阻我的财路(吃拿卡要),断我的生机(清剿罚没)。如果非要那样,也要讲个道理,做出让我能够接受的补偿,或者给我一个真正有效的承诺,而不是要么对我的要求不理不睬,要么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抓我坐牢。

社会生活中难免有矛盾和冲突,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有了矛盾和冲突不要动辄大动干戈,武力解决,而是找一个地方说事评理。司法机关作为主持正义的机构,本被赋予这个角色和功能。但现实给人的印象,是某种程度上的司法不昌、司法不力、司法不公。主要原因和表现可归结为:(1)法院角色不清晰,经常配合政治和行政机关,履行诸如“综合治理”、“社会管理”、“维稳”之类的政治与行政职能,成为社会管理的机器;(2)法院行为不完全独立,因在人权、财权、事权方面受到权力机关的控制,部分法院“依政司法”而不是“依法司法”,结果造成有法不依或有法难依的难题;(3)某些法官欠专业,对于法律精神的理解和解释具有随意性,判案尺度有时出入太大;(4)法官办案不清明,某些法官有收受贿赂,某些法院有接受“捐赠”的情况,有选择地凭关系办“人情案”。这些问题有的具有普遍性,有的属于个别现象,但都严重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使人们不再把法院当作说事评理的地方。法治发展的历史表明,公正独立的司法越是脆弱,社会的暴力抗争就越强。今天,愈发频繁的“上访”和群体事件该让我们警醒了。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人们之所以要求民主,主要是为了防止绝对权力。因为绝对权力意味着“无限权威”,而正如托克维尔所言,“无限权威”“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之所以说它“坏而危险”,是因为它可能侵害公民个人权利,导致社会不公。事实上,任何权力,不管是政治权力还是经济权力,抑或文化权力乃至輿论权力,只要被集中专有,就难免形成绝对权力的风险。正是为了化解这种风险,通过分权来控权才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从各国实践看,分权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民主主要贯彻了主权与治权分开的原则,而审判独立不过是另一种分权形式,它通过治理权与审判权的分离,在官与民以及民与民之间树立一种“第三方”的权威,以保证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不被任何霸权(不管是权霸还是资霸,不管是学霸还是舆霸)所主导。

“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是执政党倡导的治国理念。在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有人提出“法治优先于民主”。这种观点只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被公众认可和接受:即这里的“法治”包括官员依法施政,民众依法维权,法院审判独立。如果强权力量(不管是权力部门,还是资本集团)有法不依,任意进犯公民权利领地,那又怎能让民众依法有序参与呢?如果“法治”仅仅被理解为法院作为权力附属机构配合当局“整治”不听话的“刁民”,那又怎么能不激发大众“民主优先”的强烈愿望呢?法治不昌,民主高涨。建立一个有效的司法体系,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公正司法的形象,使全社会养成凭借法律机制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将大众追求民主诉求的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保证民主的有序推进。

(摘自《同舟共进》)

猜你喜欢
分权权威依法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6:40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8:14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2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0:58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人大建设(2018年12期)2018-03-21 06:00:18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人大建设(2017年7期)2017-10-16 01:42:40
权威发布
电影(2017年6期)2017-06-24 11:01:26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4期)2016-05-17 05:14:54
权威的影子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