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体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高与低的关系、扬与弃的关系,并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注重实践养成、健全制度机制来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32-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必须大众化。因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变,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任何理论都是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是促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走进实际、走进群众、走进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共同信念,导引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行为,并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用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定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适应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思想活跃期,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现实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挑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如此等等,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群众、引导风气、凝聚人心,以确保国家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从国际来看,敌对势力依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产生了深刻影响,使我国面临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长期存在。所以,我们既要立足本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各民族公认的价值观,既要挖掘个性,又要提炼共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一与多的关系
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多元并存”,既有旧的、保守的价值观,又有新的、先进的价值观,这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日趋多样化。现实告诉我们价值观多元是无法避免的,多种价值观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其加以有效引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2]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质就是坚持主导思想的一元,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所以要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的主导作用,要看我们能不能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一”与“多”协调中实现大众化。
(二)高与低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能仅靠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来支撑,而是要立足于现实。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中,从而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坚持开展好各种形式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通过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疑虑疑惑,让人们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与“低”的兼顾中实现大众化。
(三)扬与弃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在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传入,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又要坚决摒弃糟粕,既要积极吸收各国先进文明,又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发展理念、优秀的文化成果武装大众的头脑,在“扬”与“弃”的统一中实现大众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软实力,在推进其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硬要求,需要立足我国当前实际,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教育宣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3]通过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教育对象上突出重点。教育对象主要是党员干部、青少年和普通群众。因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党员干部是引路人,起示范性作用;青少年是传承人,起基础性作用;普通群众是承载人,起主力军作用。二是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党员干部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对他们主要采用理论说教的方法,如报告、讲座、论坛等形式;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要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念发展规律,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发挥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普通群众,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疏导、讨论的方法,做好析事明理、解疑答惑的工作。三是教育内容上因人而异。党员干部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侧重爱国主义和八荣八耻方面的教育;普通群众侧重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解读。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我们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一是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拥有独特的优势,如专业的新闻队伍、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群众基础等,尤其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我们都要固守传统媒体这块主阵地,通过传统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普及。二是新兴媒体,最具代表性的是互联网。互联网以反映迅速、覆盖面广、生动形象等特点,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一个有益新载体。在互联网中,采用的是“互动式”交流,“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多对多”以“一对多”的形式发布,以“多对多”的形式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
(二)注重实践养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立足实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化于行。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执政行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执政行为的性质和方向,具体执政行为又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所以,党和政府在制度设计、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中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精神实质一致,把倡导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分内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一致。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加以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加以制约,防止出现党和政府的具体政策、各项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表现中。邓小平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4]党员干部的日常表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理论学习的表率,把自觉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党的各项理论知识作为必修课;作尽职尽责的表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扎扎实实把本部门、本单位的事情干好,切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作遵纪守法的表率,党员干部带头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做到令行禁止,用自己的言行带领全体群众共同遵纪守法。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中。比如将抽象的理论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大众哲学》之所以散发出持久的光芒,就在于理论的通俗化;“仁、义、礼、智、信”传承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这样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说起来朗朗上口,做起来言行一致。再如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这些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历久弥新。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出浓重的节日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感染。
(三)健全制度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保证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制度机制建设的关系,实现大众化不仅需要教育宣传、实践养成,而且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机制的保障。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要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法律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可以用法律的权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当前,要特别加大文化领域的法制建设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确定下来,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强化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明确自己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使人民群众在享受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力和认同感,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取得实效。
2.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作为一项全新、长期、系统的工作,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联动机制。需要发挥党委和政府的统率作用,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社会各类组织的辅助作用,当前,尤其是各类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依靠他们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只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我们一定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真实有效地传递,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顺利前行。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离不开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投身这项事业。党和政府要发挥统帅作用,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营造宽松的舆论氛围;各高校、各级党校和社会科学院要发挥基础作用,实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工程。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团结一致、形成合力,通过教育宣传、实践养成、制度机制保障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参考文献:
[1][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30,1651,1730,173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4.
责任编辑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