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铭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用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论述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尤其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必须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开社会去讲人自身的发展,或只讲社会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发展,都是片面的。离开社会发展讲人的发展,不能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空想。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统一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04-0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时,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就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谈谈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解。
一、从对《共产党宣言》一个著名论断的理解说起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二章结尾的以下一段话,是几乎所有讨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的论著都加以引用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不过,人们引用的方式和作出的解读不尽相同。有一种方式是,只引后半段,只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或“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不讲“联合体”,更不讲这个“联合体”对“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否定,这样就离开了对社会的改造和社会发展去讲人的自由发展。有的论者甚至将人的发展同对旧社会的改造对立起来,宣称恩格斯晚年强调《宣言》中的这段话,是“修改了”《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恩格斯确实非常重视《宣言》中的这一段话。1894年1月3日,意大利社会党人朱·卡内帕写信请求恩格斯为将于1894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写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来信的背面写道:“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2]接下来就是《宣言》第二章结尾的那段话。
显而易见的是,恩格斯引用来说明“新纪元”的这段话,与但丁阐述“旧纪元”的话一样,讲的是“纪元”、是“社会”,而不是离开社会的人。《宣言》中所说的“联合体”,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社会共同体。其一,这里讲的是“联合体”,即社会,是由什么样的人构成的社会;其二,这里讲的是代替“旧社会”的新社会。这个“联合体”的出现,是以《宣言》所预言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灭亡为条件的。《宣言》在结束语中公开宣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3]这也表明,实现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目的是以推翻旧社会制度为前提的。《宣言》中还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共产党人“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4]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新社会,是“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之后的事情。这才是《宣言》的本意。那种离开社会变革讲人的自由发展的观点,尤其是把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与出自同一个《宣言》的“消灭私有制”相对立的思想,离《宣言》的本意相去太远了。说它是断章取义的误解甚至是曲解,恐怕也不为过。
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以《宣言》昭告于世的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萌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育成熟的。因此,研读《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宣言》中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这一论断明确表达了一个观点: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尤其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他们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始终贯穿着这个思想。
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理论前提。在恩格斯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6]的《提纲》中,马克思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回答了这几个重大问题。关于社会的本质,他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人的本质,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这里所说的“环境”,是与“教育”相联系的,可见首先是指社会环境,而不只是指自然环境。“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关系问题,主要就是后来人们讨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统一于实践。
如果说《提纲》中的关键词是“实践”,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关键词是“生产”。这两者的关联在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提纲》中关于“实践”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生产”的论述中充分展开了。正是这一展开使“萌芽”发育到成熟,标志着一种新世界观的诞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新世界观的阐述是从确定历史的“前提”开始的。它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历史的前提决定了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而人的产生,即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标志是生产:“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0]所以,生产是人与社会的历史起点。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迄今为止“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1]由此就决定了,现实中的个人,从来就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他们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实践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表明,“个人是什么样的”,归根到底取决于物质生产:“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2]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身发展的片面性或全面性,是同社会分工直接关联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分工发展的程度。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所必须的,劳动对人来说就还是一种同他对立的压迫人的力量。分工限定了个人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这使他不能全面发展自己而变得片面。而且,与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13]因此,“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活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4]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由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因此,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必然是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一致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以《费尔巴哈》为标题,它主要是通过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费尔巴哈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也就是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这使他“停留于抽象的‘人”,所以,“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穷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就是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15]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启示我们,离开社会发展去讲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正如离开社会关系去讲人的本质和人性一样,不能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空想。
三、在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恩格斯把《宣言》中用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论述看作是对社会主义新纪元最恰当的表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发展,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分歧是在于: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即什么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道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现实途径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当现实的政治斗争使青年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时,他于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目标,并且看到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他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6]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的摧残:“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7]他提出,由于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工人的解放包含普遍人的解放,所以,“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18]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的扬弃。不过,这时马克思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他假定了一种先在的人的本质和人性,因而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对这种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向合乎这种人性的人的复归。后来,以《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才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通过对物质生产的研究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本质,从而找到了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并不是受词句统治和奴役的,所以也不能用词句去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19]“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后来宣示于《宣言》中的用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思想已经酝酿成熟。“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1]不难看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在这里已经初步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共同体”,即剥削阶级社会中的“虚假的共同体”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真正的共同体”。在过去的虚假的共同体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22]自从奴隶的劳动使奴隶主阶级中的少数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而获得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自由,就为社会中一部分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人自身发展的自由不属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3]所以对无产者来说,“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24]只有在这之后建立起来的新社会中,才能实现“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指出,单个人不得不隶属于分工而变得片面的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异化劳动本身才能消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分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26]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些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的著作中一直保持下来。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时,社会就消灭了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这个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27]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预言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人与社会发展的远景,指出,那时“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将会消失,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本身将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将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8]这样的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这一理想的实现,将意味着阶级、国家权力和党自身的消灭,那时人类将进到大同境域。
四、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放弃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远景目标推到遥望的未来,其精神实质是在于,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特殊形式的物质运动。没有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也没有离开现实个人的“社会”。人的产生与社会的产生、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是文明进步中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离开社会去讲人自身的发展,或只讲社会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发展,都是片面的。
如前所述,在剥削阶级社会中,文明的进步也使社会中一部分人获得了个人发展的自由,因而相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并非仅仅存在于对未来社会的向往之中,在历史上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对人的束缚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条件。我们只有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已经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剥削阶级统治的旧社会有本质区别。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为人民群众实现个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政治前提和文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阐明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要求的同时,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坚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事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恩格斯1847年就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教育将使年轻人摆脱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才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9]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发展的思想,又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6,46,47.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6,647.
[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501,519,525,519,531,520,536,535,530,18,158-159,167,527,527,571,571,571,573,571,537.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1-313.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责任编辑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