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人才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2012-04-29 09:52王芳
经济 2012年11期
关键词:风电人才实验

王芳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是一个新兴行业向上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两方面,国家已在年轻的风电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相对于中国风电建设突飞猛进的脚步,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仍显薄弱。如何为中国的风电增加强大的动力,促进这一绿色能源的长期发展,是颇值得研究的问题。

整合技术资源发扬协同创新精神

2011年,全球装机量前十五名整机制造企业中,有七家中国企业。我国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缺少国家级实验平台、企业各自为战、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风电的技术资源整合得不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说,“现在有很多实验设备,多分散在企业里面,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国家级实验平台,我参观过德国一个州政府支持的风电叶片实验室,比我国国内企业里的实验台架在技术上都要高出一等,他能做的实验项目跟实际风电机组的运行环境差不多,实验出来的结果更准确。这样,经过实验检验的叶片能保证可靠性。如果实验台架的实验结果不够准确,为了保证安全,就会加大设计安全系数,增加材料消耗。”

“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发展的道路跟国外不一样,国外是先有国家级的研究单位,再有产业发展;而我们是产业发展很快,再进行整合资源就有一定难度,企业之间都有自身的利益,实现共享实验台架变得比较困难。”

“现在国家要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一个是经费,另一个是整合更好的技术资源,我们单项的技术有的可能比国外好,但如果不能集成,整体水平就和国外有差距。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该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尽早建立国家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产业平稳发展的时机,通过资源整合,将薄弱的技术环节赶上去,这样我们才可以跟国际上相比,并且服务于全国。如果还是各企业自己管自己,不但技术水平提升得慢,还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在贺德馨看来,协同创新就是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围绕国家的核心利益去思考问题,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自身利益不是不考虑,但是没有国家层面的进步、公共技术的进步,一个企业可以比过其他企业,整体水平却比不过国外,所以需要更多的协同创新。在薄弱的环节,各研究单位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包起来,要发挥协同创新的精神。

多方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高校人才应该多实践。近些年来,我国在风电上的人力、财力投入,在世界上还是居于前列的,但还没有完全走上技术创新的道路,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缺少领军人才,国家现在也在提倡除了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以外,特别要注重培养有战略眼光的领军式的人才,这样的人能从战略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二是缺少综合型的人才,高校出来的研究者尤其是缺少实践经验。“不管什么学历,只要是开始接触风电,就应该要到搞风电的地方去实践。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设计总体参数时就不会完善,同样的软件,参数选择的优劣就决定了结果的优劣,这一点急不得。现在我们并不缺少实践的条件,1.5兆瓦的风电机组运行了这么多年了,2.5、3兆瓦的风电机组也开始运行了,5兆瓦、6兆瓦的风电机组也下线并试运行了。过去没有海上风电,现在也有了。通过实践,我们就可以及时了解风电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贺德馨对高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层建设者要有严格训练。除了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外,一线的高级技工这方面的人才也特别缺。从风电场来说,大批风电商涌进来,如何把这些风电场维护好,也是当前风电行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是对风电制造厂来讲,有些质量的问题是由于在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得不够造成的。贺德馨表示:“风电行业里的工人应该是风电技师,不是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能就上岗,我们现在很多制造工序不能完全靠计算机,还需要有手工操作。我到几个企业看到,真正高级技工占的比例很少,根据我的实际经验,一个工厂如果没有15%的高级技工,这个企业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企业里要有大学生和研究生,也要有着实践经验丰富的中专生,要特别重视在岗工人的严格训练。”

另外,随着风电行业的发展,对风电行业里上岗资质要有一个严格的制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界定,现在已经可以制定这样的标准了。一旦这个制度商定好,颁布出来,就会对某一岗位必须要具备怎样的技能具有强制性,以便保证产品的质量。

管理人才要考虑社会责任。此外,管理人才也是很重要的。贺德馨主任强调,今后,我国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不都是技术问题,很多是管理问题。另外,金融、保险都会涉及,特别是与风电相关的社会问题,搞风电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效益,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欧洲现在已经碰到这个问题,发展太多风电以后,也会出现反对的声音,有的原因可能是风电本身没做好,如噪声影响,对生态和景观造成的影响等,这里有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

因此,风电的管理者要考虑社会责任,要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德国已经发展到社区风电(community power),并提出2050年要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也制订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计划到2050年,风电装机总量达10亿千瓦,在电源结构中占26%,风电将成为中国主力电源之一。“做到这种大规模程度,还要让老百姓都欢迎可再生能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能够从战略层面系统地来考虑问题的管理者。”

企业要承担更多继续教育的责任。人才的培养除了院校的培养,企业也是人才培养的大摇篮,可以与院校人才相结合,加强继续教育。我国已经有企业先行一步,新疆金风科技在2011年成立了中国风电行业的第一所企业大学——金风大学,通过开设风电工程教育课程,举办大学生风电设计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在青少年中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风电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企业里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领导要关心员工成长,员工要支持领导工作,这样的企业就很有希望。”

“总之,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中一些好的东西跟现代结合得好,会把现代的优势发挥得更好。”贺德馨对风电的技术与人才充满希望。

猜你喜欢
风电人才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人才云
做个怪怪长实验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