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擎天,铜墙铁壁,共和国初期的战略擘画

2012-04-29 00:44
经济 2012年11期
关键词:新疆军区中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鉴识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欲确保边疆的巩固、新疆的稳定,以及辽阔中亚腹地的睦邻敦邦,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方略,即战备结合、屯垦戍边、繁荣经济。

有一个名词,有一个组织,或者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倘若你对它浑然不知,那么,你就谈不上是真正地了解了新疆,甚至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情和其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影响,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东北、西南、西北地区都曾有过“兵团”这样的组织,其中的黑龙江兵团、云南兵团曾名震一时,风光无限。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其他的兵团都被解散、消失了,曾经在兵团战斗过的人们也四散而去,唯有新疆的兵团取消又恢复,留存至今。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有精辟之言:“屯田是千古之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诞生,就是新中国从战略高度对中国历代维护西域(新疆)稳定传统的延续和创新。

1949年9月25日,新疆宣告和平解放。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10万官兵挺进新疆,接管天山南北广袤地域。

1952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布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号召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武器,捍卫祖国”。根据这一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兼政委的王震与后来的接任者王恩茂所部新疆军区生产部队,被改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并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直接管辖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部队。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正有计划地进行。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使驻守新疆的生产部队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并把部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领导机构,统一集中领导新疆的生产部队。10月7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大部、六军一部、五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共约10.55万官兵,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出任第一任兵团司令,王恩茂出任第一任政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10万军垦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扶犁,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在千里戈壁深处、沙海边沿,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林带和军垦新城镇。至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创建59个农牧团场,耕地面积达337万亩,棉花(皮棉)产量1085万公斤,年终牲畜存栏74万多头(只)。

仅仅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规模,就超过了清朝195年在新疆苦心经营的屯田规模,彰显新中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造伟力。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与成长历程中,维护边疆稳定,发挥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一直是其坚定不移的神圣使命。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初期,北疆、南疆均有敌对势力发动的武装叛乱,因此,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部署和垦区规划上,主要是从军事、政治的因素出发,形成两个圈的格局,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边缘和准噶尔戈壁周围边缘布局,把重点放在北疆地区。

20世纪60年代,“伊塔事件”爆发,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大批边民非法越境到前苏联。为了迅速制止边民非法越境,应付可能发生的更大事变,根据中共中央、中央西北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指示,1962年5月5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编了6个独立营,共21个值班民兵连,沿中苏边境布防。根据新疆军区的指示,兵团自5月21日起,在中苏边境增设了58个边防工作站,新设一批国营农场,并在塔城地区成立农九师,加强边境管理力量,形成了自阿勒泰地区至伊犁地区沿中苏边境一线的兵团团场分布带,基本扭转了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

在此之后,1966年,兵团在南疆喀什地区成立了农三师与和田管理局,增强了南疆腹地的兵团部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5个团场遍布新疆的部署态势,对于当时稳定新疆、保卫国防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屯垦,也极大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因为肩负屯垦戍边神圣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新疆的稳定有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这是老一代革命家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贡献。

如今,在新疆军、警、兵团、民四位一体捍卫边疆、维护稳定的体系中,永不换防转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不朽队伍。

猜你喜欢
新疆军区中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和平解放及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诞生
开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课程的几点思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场地实战 现场点评 加强环境执法大练兵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兵行『百里蚊区』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野外驻训纪实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人民日报》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道的研究——以兵团60周年相关报道为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党委宣传部参赛作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情报界对中苏分歧的评估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