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车:转轮心事袅如丝

2012-04-29 08:30史晓雷
百科知识 2012年11期
关键词:棉絮棉籽操作者

史晓雷

我们先来看一幅画(图1),不知道大家能否猜到这位坐在凳上俯身的女子是在做什么?或许要给你几分钟的时间去琢磨,结果也许会令人失望,你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位画师究竟是要表现什么呢?你也可以拿着这幅画问问身边的朋友,估计极少有人知道画上这位女子是在干什么。当然,这没有什么可以惊诧的,因为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我们极少能看到了。

这幅画取自民国初年我国著名漫画家沈泊尘的《新新百美图》。沈泊尘的画作大部分反映当时上海时尚佳丽们的新潮服饰与新鲜活动,比如骑自行车、打台球、使用望远镜等等,总之是民国初年上海女子风情的特写。而其中的这一幅其实谈不上新潮,因为这位女子进行的这项劳作已经延承了数百年。这幅图上有当时的文人张丹斧的题诗:“篝灯竹屋夜何其,碧玉年华惜此时。北斗阑干人不寐,转轮心事袅如丝。”其中的“转轮”道出了该女子劳作时的动作要领,但你或许仍在迷雾之中不知所云。其实,这位画中女子是在用一种叫“搅车”(也可叫赶车)的工具分离棉花的棉籽与棉絮。

棉花从田里摘回来,棉絮与棉籽是混在一起的,必须进行分离然后才能利用。宋元时期棉花栽种在我国中原地区得到了普及,最早的分离方式是用双手剥离或者用一根铁棍在木板上把棉籽赶(搓)出来,但这样劳动效率太低。到了1313年,王祯《农书》记载了一种由三人操作的搅车(图2)。两人分别在两头反方向搅动曲柄,曲柄带动两根平行的轴向中间对滚,一人在中间向两轴间的缝隙处喂送棉絮。这样,棉絮在轴的带动下送到前方,棉籽被剥落在操作者这一侧。这种操作方式尽管费人力,但剥离的效率还是提高了不少。再后来为了减少人力,明末我国又发明了可由一人操作的脚踏式搅车。在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均描绘了这种器具,其主要特征是在搅车上轴的一端加了起飞轮作用的装置,这样操作者右手搅动下轴,脚踏装置牵动飞轮带动上轴,左手喂送棉絮,一人就可胜任。沈泊尘描绘的就是脚踏式搅车,但与明末的形式略有不同,是后来继续改进的结果。从图1上可看出,搅车架呈梯形,是为了便利操作者俯身搅动曲柄。

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沈泊尘描绘的这具搅车其实有问题,你发现了吗?就是图中女子手摇曲柄带动的横轴应该是下轴而不是上轴。因为如果是上轴的话,这位女子就必须逆时针转动曲轴,脚踏机构使飞轮顺时针旋转,这样两轴向中间对滚,才能把棉籽剥离出来。可是对一般操作者而言,右手进行顺时针操作比较顺,或者说符合习惯,因此右手转动的应该是下轴,而不是图中的上轴。

在晚清上海发行的《吴友如画宝》中,一幅名为“西妇殉节”的画中也绘有一具搅车(图3),不过这具搅车与实际情况相符。右手曲柄带动的是下轴,另一侧脚踏机构带动的起飞轮作用的木棒也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吴友如画宝》描绘的也多是上海市民的生活场景,可见这种器具在当时是常用的劳作工具。甚至到现在,我国偏远地区的一些农家仍在使用它。当然,要让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欣赏沈泊尘近100年前创作的这幅画,由于对该器具的陌生,他们也只能如丹斧诗中写到的“心事袅如丝”了。

【责任编辑】张小萌

猜你喜欢
棉絮棉籽操作者
老纺车
太白县文化馆:“非遗过大年”太白县2021年迎新春棉絮画展
奶牛高能高蛋白精料资源
——全棉籽的加工与利用
操作者框架在车辆传动系旋转耐久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
消失的棉絮
木棉絮儿飞
棉株上不同着生部位棉籽发芽特性
棉籽俏销
操作者因素对Lenstar测量眼轴长度可重复性的影响
双腔管插入操作者手卫生依从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