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苏州小游,逛完留园,顺便溜达去十全街的老苏州茶酒楼吃晚饭。
“两位来晚了一点点唷,临水边的位置老早被人订光了,坐这边吧!”一进门,几位烫了波浪卷发的苏州嫂子中的一位,笑眯眯迎了上来招呼。点了四道招牌菜,她边写单边笑着称赞说:“这小姑娘真会点菜,道道我都喜欢吃咧。”
豆花是灶上现滚的,用小木桶盖着端上桌,“要等两分钟才能揭盖子,老烫的别碰它好不啦!”她转身去忙着拿碗勺,瞅准时间揭开桶盖,试探着用勺子舀了舀,欢喜地说“刚刚好!”赶紧给我们舀了两碗,又叮嘱说:“少放点酱油,会压住豆香味的呀。加点紫菜、香菜不错的。”……
果然,经她精心安排过的豆花,似乎特别滑嫩清香。整顿饭都是这嫂子一个人招呼我们,亲切周到,句句家常,让人想起《芙蓉镇》里的米豆腐西施,让我对这小城顿生好感。
【陌生面孔】
回想一下自己平日里下馆子的常见经历。
第一个招呼你的,是黑社会般全西装、戴白手套、甚至戴墨镜、一脸严肃的停车保安“莫回盘子,往后倒撒!往后倒!”
第二个遇到的陌生面孔,是如同婚礼伴娘打扮的前台小姐,“你几位?现在没位置,拿这个号,坐那边等,自己听着叫号。”
等被引到座上,第三个人出现,点菜服务员,一脸不太快活的小姑娘,你希望她能推荐两道真正好的招牌菜,她多数会把店里今天卖不掉的菜告诉你,你和伙伴商量一下,她不耐烦地东顾西盼。
吃饭中途,喊补上茶水的,服务员多半不见了,另外有负责收盘子捡碗的老嫂子帮忙倒给你。
等最后结账,要拿发票,还得自己去前台找第五个人,“开单位开个人?自己写清楚。”
……
一顿饭,你遭遇了5个陌生人,说着不同地方的方言,每个人都勉强友善,每个人都面孔模糊。
【家庭名店】
吃一顿饭,和一堆陌生人打交道,我真不太喜欢,有没有一个人开的好馆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最好吃的上海菜,出自一个叫汪姐的女人之手。她在自家开了“汪姐私房菜”,每晚仅做两三桌,采买、洗切、腌渍、烹饪……到招呼客人、上菜,全部亲力亲为。
和普通主妇一样,她每天早早赶去菜市场,凭借多年经验和人脉,挑选最新鲜最好的食材;厨房也普通,燃气炉、电磁炉、微波炉、砧板,有时因为要加开到3桌,会请两个小工帮忙洗菜。
酱油肉、鳝糊、红烧河鳗、糟牛舌、醉虾、醉蟹……在汪姐的饭桌上,传统家常做法的浓油赤酱上海菜,道道精彩,听说美食家沈宏非常吃到不放筷。
没有什么提前飞油走水或冰冻的省时半成品,她也没有精力去研究什么“地沟油”、“一滴香”、“苏丹红”;想吃腌笃鲜,必须等煲足钟头和火候;想吃醉蟹,必须预定等足两天——吃到的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女主人的经验、手艺、时间与精力,所以价格不菲。
上海嘴刁食客们一抓一大把,他们的舌头才是“雪亮”的。
在中国,家庭桌宴成全国名店的,汪姐不是第一个。
早在7年前,四川有个叫小水的秀气小美女,嘴馋会做,在家和母亲、男友一起开了“小水私房菜”。
因为人手和面积限制,小水每晚做一两桌,专做创意成都家常菜,接受网上预定——结果客人爆满,预定都排期到了大半年以后。后来,有网友专门把她的小饭桌当作了去成都的一个旅游项目,曾有一个黑龙江客人,慕名预订了人均200元的一顿晚饭,带着7个食客当天飞到成都,吃完后,第二天一早即返回。
一顿充满诚意和手艺的家庭式晚宴,一个秀韵内敛或美丽可人的女主人,让人流连,美好一餐。
【民间巧妇】
曾有一个武汉朋友,感叹说,当初应该在汉口一线临江的高楼中,拿下一套顶楼复式,做高档餐饮会所,每天只开两桌,包房露台直面浩渺长江,无敌美景,又私密又奢侈。
其实想开个“一桌宴”私房小馆,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和大量金钱,关键是女主人的手艺。
武汉的家庭中,藏有不少“美味匠人”。就拿我的小小办公室来说,A同事的小姨会做一手俏皮地道的上海菜,像油爆虾、清蒸河鳗等都轻松得很;B同事的妈妈,包的手工饺子精致人吃人爱,烧的麻辣小龙虾誉为无馆超越;C同事的老婆,做的咖喱饭和肉酱意大利面都一流;D同事的妈妈,做的武汉凉面爽口宜人……还有一个餐厅女老板,开的是法式铁板烧,其实她真正拿手的是新疆菜,只有好朋友到家,才会略展示一二。
而且,每家都有独特的食材资源渠道。比如有人在黄陂老家能拿到真正的走地鸡,有人能托新疆朋友弄到上等野生蜂蜜,有人亲戚常去台湾带回乌鱼子……
诸如此类,每个人身边,如数家珍。
可惜这些宝贵的民间资源,都被限制在一家之内,最多亲友尝尝。
对此,我想出了个庞大的点子,且听下期专栏《娘子桌(下)》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