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文 茅仪毅
我家二楼一对邻居夫妻经常吵架,那位丈夫脾气暴躁,有时还会对妻子动粗。他们家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铭铭,显然已受到父亲不良行为的影响。某次因与两位二年级的小女孩在奔跑时发生冲撞,当即出手打人。老师对铭铭说:你是男同学,又比她们年长,你不觉得应该谦让点吗?在家里,你爸不是也让着你妈吗?铭铭回答说:我爸说过,凡事都得争,只有争才会得到。我爸从来不让我妈,妈还常挨爸的揍。老师顿时无语。
家长对孩子,抛开遗传因素,身教言传十分重要。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家庭是孩子待得时间最久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影响甚于学校。要教育好孩子,家长一定在生活中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气,为孩子作出表率。虽说有时老师说的话比家长管用,但多数时候,对孩子而言,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家长。
习惯造就性格
文 吴正芝
一位想要培养一个“虽然升了学,即使不一个劲儿地学习,自己也能不断上进的孩子”的母亲讲述了她的教育经历。
在她的孩子出生一百天时,这位母亲就每天给她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久,每当“命运”之乐一响起,孩子的哭声就会消失,同时还会露出喜悦之色。
孩子六个月时,每天上午8时至10时定为听录音时间,每月反复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养成了习惯。
这位母亲说,“重要的是要养成习惯。时间一到如果没有能听见录音,她就会感到寂寞了。”
在孩子刚一岁过,她就能片言只语地跟着录音哼起歌来,话语也渐渐多起来。使人惊讶的是,在一岁八个月时,她竟能阅读文字了。
幼儿初级教育课程结束后,已经对话如流的她,从三岁开始每天写日记。
虽说世界是大的,可像这孩子那样从三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能有多少呢?
“小学一年级的教育,采用的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要听懂就行。而如今的孩子不是已有些无法接受了吗?因为他们早已养成安稳地听录音的习惯、而这种习惯能锻炼记忆力和集中力。无论如何是能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的。”这位母亲说。
确实如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她的孩子进了小学后,常常是班上第一名。更让人羡慕得是,这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有斗志,已成为一个人们所希望的优秀的女孩子。
我们知道,人类的头脑,良好的性格,无论怎么说,在婴儿、幼儿时代就已逐渐形成了。
用“规范语言”与幼儿对话
文 陶绍教
儿子呀呀学语时,我就要求自己及丈夫、儿子的爷爷奶奶坚持运用规范、文雅的语言来跟孩子对话。之所以我要这样做,是因为我认识到,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从头学起的,对他们来说,学什么都是同样的容易或是同样的难。就语言学习来讲,有些家长认为用“奶味语言”(儿语)来与幼儿对话,如“吃饭饭”、“睡觉觉”、“坐车车”或是将电灯说成“亮亮”、汽车说成“嘀嘀”等,以为这样沟通交流,孩子容易理解、接受,对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好处。事实上,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这种语言会明显减慢幼儿熟知和运用规范语言的速度,当“奶味语言”就成为孩子的主要语言形式后难以适应日后的发展需要。
因此,父母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应尽量运用与大人们讲话般的“规范”语言,对于幼儿难于理解的抽象词语,可运用实物来帮助其理解,或是通过浅显的规范语言来做注释,并刻意创造条件多与幼儿说说这些规范语言,通过多次刺激强化,孩子就能由印象记忆达到理解记忆并能够熟练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适应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