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患者不得不知的“潜规则”

2012-04-29 00:44耶雅亿
家庭医药 2012年11期
关键词:麻醉师潜规则医生

耶雅亿

近来,“潜规则”一词颇为流行。“潜规则”是相对于“显规则”、“明规则”而言的,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据说,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医院里当然也有。医院里的一些“潜规则”,也许医生们心知肚明,但普通患者往往不甚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但实际上,了解这些“潜规则”,对于您的健康和就医,都大有好处。

1.不用“职称”来评定医术

老百姓去看病,选择挂哪个医生的号呢?无非是看门诊大厅里的医生简介:学历、职称、学术地位……

其实,很多临床经验非常优秀的医生,由于无暇发表论文,或不擅长运作人际关系,一直徘徊在“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的职称上。有些不怎么会看病的医生,可能因为科研成果多,或是担任的行政职务高,或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而迅速提升为“博导”、“专家”、“主任医师”。说实话,要找对医生,最好在医疗界有朋友可以咨询。一般来说,同行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老百姓还有一个误区:“号被抢光的医生肯定是好医生。”其实也不尽然,医疗界也有弄虚作假的“托儿”。某些医生也会用“太忙”的假象来为自己招揽患者。

倘若为了挂某一个所谓的专家号,一直等待,贻误了病情,那可就惨了。

总之,对那些“包治百病”、“绝对能治好”、“别的医生那里你不要去”这类不谦逊的医生,躲得越远越好。医术和品格常常形影相随,用心观察,便可了悟。

2.开刀要挑好的麻醉师

在老百姓心中,麻醉师的工作大概就是“手术前打一针”的粗活,没啥技术含量。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很多医疗事故,是在没开刀之前就产生了。麻醉师用药剂量差一点点,或是打针的时候针头往前多推了一毫米就足以让人丧命。

麻醉药剂量过大,手术之后迟迟醒不来,身体承受不必要的重负;麻醉药剂量过小,缝针的时候你就清醒了,不活活疼死才怪!

记者曾见到过一位患者拉着主刀医生的手表达谢意:“大夫,您医术实在太高明了。手术时我一点都不疼啊!”

该医生谦虚地说了一句实话:“你不疼不是我的本事,是麻醉师的技术好。”

记者还曾听到过一位资深的麻醉师说:“我们胸外科有一个医生手特别重,每次入腹探查,他手一伸进患者的胸腔,患者血压肯定骤降。所以,每次他要探查,我都要提醒手放轻点,免得患者吃苦头!”

此言一出,我才恍然大悟,一位资深的麻醉师,在手术全过程中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看,随时观察患者的状况,甚至要向医生提出建议和警告。你敢想象么:倘若在你剖开身体不省人事的时候,握着你生命监护权的麻醉师打个小盹,那会有多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要知道,如果是医生自己的家属需要手术,除了主刀医生之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将资深的麻醉师请上台。

3.不信任医生,患者成牺牲品

记者曾采访过一位13岁因为患红斑狼疮性肾炎,直接影响到脑损伤的小女孩。送到这所医院的时候,小女孩已重度昏迷,父母肝肠寸断。医生们都疑惑为什么没有在病情可以控制的阶段对孩子进行有效治疗?沟通后才知道,这个女孩子是省体操队的队员,运动成绩非常优异。女孩子在疾病首发的时候,父母将她带到一家儿童专科医院。那里的医生马上建议她使用激素治疗。然而孩子的父母对医生始终抱不信任的态度,他们认为使用激素会断送女儿的运动生涯。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家属句句录音,医生步步签字,最终医生选择了最能保住自己饭碗的保守治疗。而小女孩的病也被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女孩在ICU(重症监护室)的日子,她的父母就在急诊科打地铺,昼夜不离地照顾她。40天之后,孩子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面对家长懊悔的痛哭,围观者感慨万千:医患关系紧张,最大的受害者是患者。

因此,当你就诊的时候,无论你多么不信任医生,也一定不要将这种不信任表现出来。你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医生你的经济状况和你预计支付的医疗费额度,请他设身处地地为你制定治疗方案。切记,一定要尊重医生,因为尊重会让医生不过度保护自己,尊重而产生的信任会让医生甘愿为了患者的健康而冒一点点风险。往往就是这一点点冒险的举措,会挽救生命。

4.药不一定贵的好,医生肯定会犯错

记者发现自己所接触的众多医生,处方时常常选医保范围内的普通药。问其缘故,人家反问一句:“高价药就一定有效么?成分不都一样?”

比起药物的作用,很多时候医生更看重“生命自身顽强的自愈能力”。

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谈到自己下乡巡回医疗的经历:“在一个山区卫生院,一个胃穿孔的患者必须马上手术。那里没有手术室,没有无影灯。我们用蒸锅给几把血管钳和手术刀消毒后,迅速打开了患者的腹腔。乡下的小蚊虫纷纷扑到灯上,掉到患者血淋淋的腹中……手术做好,我们多次冲洗之后,仍有小虫子被缝进了患者的肚子。没想到这个患者居然恢复得非常好!医生能不敬畏生命本身么?”

病治好了,患者从来不知道感谢自己的身体本身,只是拼命归功于先进的医疗手段。同样,病治不好,患者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只是大骂庸医无能!患者喜欢把医生当做全能的神,期望越高肯定失望越高,一旦医生失手或是无措,医疗纠纷便产生了。

其实,医生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仙。医生也会失手,无论这个医生医术多么高明,也会犯错,他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通常,外科医生不给自己的直系亲属开刀,有时候医生越是想开好刀,越是会出错。

所以,医学界有这么一句话:“好的医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是从尖刀上滚出来的。”

5.无可救药时不进ICU

最后来说说很多人不愿触及、其实又不能不遇到的问题——终极医疗。

患者在临终前进入ICU,每天的费用在5000元左右。即使是医疗费用可以全部报销的医务工作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会再三嘱咐儿女不要将自己推进ICU。除了浪费钱和医疗资源之外,关键是没尊严。一动不能动,全身插满管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何苦来着?国外,大多数医生在弥留之际喜欢呆在家里,许多医生在中年时就会签署“尊严死”的相关文件。

记者曾采访过浙江一所三甲医院老院长的女儿,其父亲生前再三申明自己晚年绝不进ICU,然而老人意识不清了之后,出现呼吸困难,家属们商量之后还是将其送进了ICU。十多天后老人十分悲痛地离开了人世,亲属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做儿女的最好提前和老人沟通这个问题:假如到了无药可医的时候,是回家“尊严死”呢?还是进医院的ICU?对于广大老年朋友来说,提前想清楚这个问题,给家属交代明白,甚至留下文字,不失为“未雨绸缪”的举措。

猜你喜欢
麻醉师潜规则医生
我要把你带回来
最美医生
A Survey of Surgical Patient’s Perception about Anesthesiologist in a Large Scal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in China
想得美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误听
清代阅卷潜规则
换医生
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