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咏柏
数月前,我有幸淘到了一枚华夏最早的重宝钱—乾元大钱。此钱钱径2.6厘米,重约8克,钱文为隶书,直读,“乾”字的“乞”字成钓鱼钩状,书法精妙,背上为星,背下为俯月。
据查,此钱是唐朝由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有“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两种。
唐肃宗为什么要铸此钱?话说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长安,唐肃宗李亨回京后,第二年改元“乾元”。为了筹措军费,填补财政亏空,肃宗根据御史中丞兼铸钱史第五琦的建议,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该钱钱径2.6至3厘米,重约6至10克,每缗(一缗一千枚,也称吊)重十斤。版别分狭缘、阔缘,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纹饰,沿承了中唐开元特点并有所发展。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国家财政不堪巨大的军费开支重压下,唐王朝又发行了“乾元重宝”当五十大钱,该钱背面的外郭为重轮,俗称重轮乾元钱。这种大钱钱径3.6厘米左右,重约20克,每缗重二十斤,但是对“开元通宝”作价则为一当五十。这样,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开元通宝”三钱并行流通。仅半年,市面出现了混乱,通货贬值,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低落和私铸盛行。由于“开元通宝”每枚重四克,五枚即可私铸一枚重轮乾元钱,可获十倍的利益,良币“开元通宝”很快就退出流通市场,而“犯私铸者日有数百,州县不能禁”。第五琦因推行货币减重政策,引起物价狂涨,被贬职。
“乾元重宝”钱,实则钱轻价重,成为替朝廷服务的“工具”,富豪赢利的“化身”,百姓负重的“债鬼”。尽管“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通行的以榨取人丁内役为主的赋税形态,明确了税收等级与范围,扩大了收入面,算是一个进步。但各式乾元钱从中扮演的“重宝”角色,却使唐中后期币制混乱,私铸成风,屡禁不止。这一弊端又影响到后世,特别是清代“咸丰重宝”大钱,在清政府的“伪装”下,其币制走向了更乱的极端。唐朝“乾元重宝”钱在那段历史经济状况下形成与演变,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与反思吗?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