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隆曾在《料理小说》里这样描述过某种神奇的新鲜响螺片在口腔里的滋味:“白色的贝肉轻轻拂过嘴唇内侧,碰到牙齿和舌头,经过咀嚼后,和唾液混在一起,在口腔内打转了一下,被吸入喉咙。”
看到这段话时,我就饿了!仿佛那清新的香气已经在空气中弥漫。那贝肉想象间便到了口中,舌头轻试的软绵、牙咬上的弹性、咀嚼时满口钻的鲜味儿、入喉时的爽滑……真想就这样不介意肠胃的抗议,一直保留这份想象的乐趣,而不让随便什么不爱吃的东西进到自己腹中。
很多人还停留在因为饿了,所以填饱肚子的生理反应阶段。而属于开始想象便饥饿难耐阶段的人,更能体会美食诱惑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反应。
据科学家分析,饥饿是一种强大的动机,是由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种生理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不安,甚至是折磨和痛苦,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紧张压力,并使个体产生求食活动。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是引起饥饿的基本原因。此外,外在刺激也可以影响饥饿感和进食行为,即使在没有生理需要时,食物的气味或视觉刺激也可以引起饥饿感。对人类来说习惯和社会风俗也会影响饥饿感和进食行为。看似深奥的解读,其实说来真是简单,要么是真的饿了,要么因为想象而饿了。
常常饿得不行,但对着一堆“吃食”,却毫无胃口。为何用“吃食”来形容,那是因为缺乏食物而饿了,所以需要填充。就跟到点需要吃饭、一日三餐都有惯性饥饿是一样的。那么,当对着这样的“吃食”,只能裹腹让饥饿感暂时消失,但并不期盼和渴望,甚至实在无甚食欲的东西,要么机械着吞咽下去,要么连这样的行为都必须要靠想象来完成。就像常常让人忍无可忍的工作餐,要么天天如一,就算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就腻的恶心了;要么一边抱怨着一边吃进肚子,只要肚子不再咕咕叫;要么想象这青椒肉丝盖饭变成天妇罗变成牛仔骨变成象拔蚌都成,当享受想象中的美食一般,咽下这青椒肉盖饭,当然,口感差了太多。这种想象,也完全是自欺欺人,想尝试都太难达愿的事。
更多的时候,还未到饭点,一想到将会吃到令自己味蕾全开的美妙食物,瞬间便饿了,且饿得一分钟都不能再等待。或是一想到某个美食的片断,想象出它的香味正在勾引我们前去品尝,便会立刻改变之前的就餐安排,宁可真的饿着肚子也要等到那一口,必须的那一口。
在旅途中,所有的想象都有可能成真。而旅行也常常因饥饿的想象去选择或变更目的地。原本计划去体会一下南粤山中的古朴,突然脑海中想到的全是上海本帮菜的精巧与细致,无论是飞着去还是开着车去,这旅行规划必须得改;有时明明刚从重庆巴山渝水的情调中走出来,脑子里还盘算着火锅、烧烤、江湖菜麻辣鲜香的滋味,突然发现少品了令人叫绝的小面,想象的口水便顺着口腔流回到肚子里,饿得遗憾倍生,像是前些天各种美食都白吃了,怎么办?掉转车头补上呗,饿成这样,还能等到未知时间的下一回么?好在大多数时候,一到云南,想到的便是洋芋鸡、土烧肉、鲜花宴;一到内蒙,想到的便是手把肉、烤羊排,只需要一一按想象的菜单前去品味便好,否则就太过折腾了。但更过分的想象也变成了本能,比如人家想的新疆便是山、水、景,咱们一想到的就是大盘鸡、哈蜜瓜,各种地理位置与地图在时时善于饥饿想象的人眼中,那整个就变成美食地图了!
唉,说着说着,就又饿了,这全部美食此时都在脑子里流水席般晃动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