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昊
开启温故知新的旅程
卢沟桥、宛平城,这两个名字对这一刻的我来说似乎既接近,又遥远。近是因为从实际路线上来说,它距离此刻正在南四环提取试驾车的我来说不过30公里而已;而遥远是因为至少有十余年时间,我没有再去过那里了。既然眼下适逢中秋来临,就算无缘一睹“卢沟晓月”美景,能试着重温一下往昔探访时的记忆也不失为一份动力,于是一次驾车故地重游的故事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开始了。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其实不光是这次旅行,此次旅途的伴侣福美来也给我这样的启示。相比我手中驾驶的这台三代福美来,今年四月推出的改款新福美来在外形上通过对前脸中网格栅、下进气口和雾灯饰板三处的新设计,让整车更显时尚靓丽。而配置方面,原来只在我这台手动豪华型上才出现的4探头雷达和四门一键升降电窗等已成为了新款的标配。不过在动力和传动系统方面,“1.6L+5MT”这一平凡却不乏亮点的组合将继续在新款车型上发光发热。
从南四环出发行车不过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宛平城近前。而那带垛口的高耸砖石城墙远远的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车行近前,便发现不乏沧桑感的城墙上有几处明显破损的痕迹,墙上不远处悬挂的指示说明牌赫然告知,这正是“七七事变”日军攻打宛平城时留下的弹坑痕迹。而低头细看城墙之下草坪上整齐排列的两排石墩,上面用不同的笔体书写了日军侵华的累累罪行——后来了解到,这是澄海书画收藏家蔡学仕花费多年心血,倾尽家财制作的镌刻日军侵华暴行日记的石鼓。
带着沉甸甸历史赐予的沧桑感,顶着大雨将至前乌云密布的天空,驱车沿城墙一路行车向前不远,便来到了宛平城的西大门“威严门”下。而西门正对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景观所在地卢沟桥。如果说地处京都咽喉的卢沟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宛平城实为一座保卫京城的桥头堡。
雨中游走宛平城
追溯历史,作为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建筑,宛平城是明朝为防御入侵,而于1638-1640年修建的屯兵用的卫城,史称“拱极城”。而1928年因宛平县衙的迁入,才改称宛平城。
宛平城南北宽320米,东西城门间城内街长度仅640米,城内中间道路重铺有挖掘出的明代石板路,两旁仿建有明清茶楼酒肆等建筑,成为文化街。在这条不长的文化街上你除了能看到“泥人张”、“王麻子”等众多挂有老字号牌匾的店面外,诸如戏楼、茶园、奇石馆、化石博物馆等陈设给这里又增添了不少值得驻足玩儿味的乐趣。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更是给这充满明清复古风格的街道多添了一份诗意,透过被雨打湿的车窗,看着窗外被雨浸润而更显鲜艳的青砖红柱,别有一番味道。总之,这是条匆匆经过便能带给你“目不暇接”之感的有趣街道。
雨已渐小,车行至文化街中段的抗战广场,远远就见一尊雕塑高高屹立于广场中心的位置。走近一探究竟,原来是名为“卢沟醒狮”的一尊铜雕。抬头,只见方才的满天阴霾和几分钟前那黑云压城的凝重气氛此时正渐渐被光明驱散,阳光点亮的云朵开始占据了天空的大部分,迎着光线方向看去,近5米高的铜狮被光线修剪成了我眼中的一幅剪影,而刚刚经历了方才大雨倾盆后沐浴着此时的阳光,更能让人感到温暖欣慰,同时似乎也能更深地感受到那份苦难的岁月曾是多么沉重。
曲径通幽探旧宅
细雨中行车继续游走在文化街上,临近东侧顺治门时右手边的一处鲜艳牌楼及其后幽深的内院引发了我进入一探究竟的欲望。于是驱车进入,发现里面果然别有一番景致:有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儿安静的居于其中,踏进颇有几分天津杨柳青镇石家大院神韵的院落,无论是位于院中方形水潭内的小型荷花池,还是摆放有致的株株榕树盆景和把把藤椅,亦或是悬于壁上的“福”、“富”字石雕,都让人感到主人的讲究和用心。而一番询问也印证了之前自己的猜测,这里正是可对外提供餐饮住宿的一处地道“四合院酒店”。透过可供住宿的房间玻璃向内探望,便发现了屋内竟然也如此怀旧的采用了老式闺床等家具陈设,让我不禁好奇地联想,谁若一觉睡醒在这样深宅大院闺床之上,看着周围的一切,会不会大有今夕是何年的穿越之感。
不多时,600多米的文化街便被车轮丈量一遍,于是我调头折返,再次回到了城西门外的永定河畔卢沟桥边,此时正值日暮时分,金色的光线为卢沟桥披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面纱;而站在桥头,畅想几天后若是仍能在这里遥望中秋之月,想必会有一份别样的感动吧。
返程路上,刚刚接触这台福美来三代1.6升手动豪华型时的种种不适感已经渐渐退去,作为一台经济型家用车定位的福美来充分展示出了其朴实无华的一面。5挡手动变速箱清晰的入挡感受、1.6升发动机在2000转/分钟以上畅快的提速感觉,以及电动天窗和四门一键升降车窗带来的使用便利性都让人感觉不赖。也许感受一辆车有时也像了解一处景致,只有抱着温故知新的心态去深入地接触和发现,才能明了它身上更多的亮点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