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世财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自己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例如在讲解《力的合成》一节中,关于两个以上共点力的合力的合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63页)这样写到:“如果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显然这是按照单向思维方式求合力。
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讲完力的合成知识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两道有梯度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受5个力并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去掉一个力后,求其余4个力的合力。如果按照教材的单向思维方式,学生逐个进行力的合成,显然十分繁琐。此时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利用力的平衡知识采取多种方法求合力。结果多数学生想到了更简单的方法,即这4个力的合力与去掉的那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逐渐强化发散思维的方法,教师可接着请学生思考下一题:例如物体受6个力,在同一水平面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若保持其它力不变,使其中一个力F绕作用点顺时针方向转动90°,则该物体所受的合力的大小是多少?
此题的思考难度是在上题的基础上增加力的转动。经过启发,学生用平衡知识,并考虑初态和末态受力情况,最后学生列举出三种方法,在对三种方法比较后选择一种较简单的方法,求得合力。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尝试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总之,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势在必行,它要求教师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有创新教育;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教育。
(责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