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书梅
摘要: 在英语教学中,听力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其中听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然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力水平。本文分析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听力理解作为一项输入性技能,是学习者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交际一般是口头方式进行的交流,听力能力的提高对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已受到普遍的重视,但听力教学的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师生们为此深受困扰。要解决听力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听力提高困难的问题,则要详尽地分析影响英语听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及策略。
一、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英语教师也在积极努力地改进英语教学,尤其是听力教学。然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只听不讲,缺乏点睛过程。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教师只是提供听力材料,放录音,然后对答案,不提供必要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听力很难有大的突破。
2.听力过程缺乏科学性,单调地使用高考题代替听力训练。目前,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进行听力训练总是采用高考题,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会产生畏惧、烦躁和厌倦情绪,不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如音节、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辨音能力差,词汇量不足,这些都影响其对语篇意义的理解。不少学生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已具有扎实的基础,但基本听不懂。究其原因是语音辨别能力较弱,语音障碍是影响听力的根本原因。当声音信息输入时,听力理解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语音、词汇、语法识别选择声音信号。学生是否熟悉标准发音及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听力理解的正确与否。如果听者自己不注意英语单词的正确发音,想当然地发音,甚至不会发音,那么当听到同一单词的正确发音时自然就不能认同,这样即使有再大的词汇量,听力仍旧不好。
2.语法障碍和词汇量的限制。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句式的识别、信息词的捕捉是为了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如果学生对非谓语动词、比较结构及复杂句等结构和语法的掌握不牢固,就不会对听力中闪现的信息有良好的把握。学生的词汇量与听力理解的程度也存在很大关系,很多学生平时不注重词汇量的提高,再加上听力材料中有许多专有名词、习惯用语、俚语等难以理解,从而造成听力困难,一旦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遇到自己不懂的新词或短语,就会分散注意力,跟不上谈话内容的进展,本来有可能听懂的部分也就听不懂了。
3.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如抓关键词、猜测词义、速记等。如学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时什么都懂,但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全部听完后,主旨、大意弄明白了,可具体细节却记不清或记不准了。因而遇到提问有关细节的题时,只好凭感觉或模糊记忆猜测答案。由此看来,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听力解题的正确率。
4.心理素质的影响。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听力理解的瞬时性要求听者具有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部分学生由于担心自己不能听懂或者担心成绩不理想,容易出现听觉障碍、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差等情况。这些情绪可能会对信息的正常获取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听力理解效率下降。
二、应对策略
通过对听力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学生自身的问题占更大成分。因此,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应加强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应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巩固其语言基础。
首先,在语音方面,精心设计相关练习,强化单音训练,给学生提供辨音训练的机会,辨认语流中的语音变化,加强语音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读音规则模仿正确的发音。学新词时,要做到开始就念准,注意重音的辨别,注意归纳和总结连读、弱读等英语语音技巧。指导学生利用复读机或电脑养成跟读模仿朗读录下来与标准语音材料作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发音的特点。
其次,在词汇方面,重视词汇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拼读规则,识记单词,把单词的音、形、意统一起来,这样会使单词记忆更牢固、更长久。为扩大词汇量,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在语法方面,重视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多读多写,增强英语的语感,在用中感知语法,学习语法。
最后,加强阅读。加强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加深对英语句子结构的理解。阅读材料应选材广泛,大量阅读还可以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消除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听力障碍。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听力习惯。
有的学生一听说做听力,大脑就一片空白。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好习惯,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其次,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听力中的困难,努力消除害怕与担忧的心理。最后,在日常听力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轻松、乐观的良好情绪。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控制听力训练的时间,循序渐进,过难的材料和过长的听力练习可能引发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加强听力方法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在训练中应加强五种听力技巧的训练。一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预测能力。在听力开始前,让学生快速阅读选项,预测听力材料中可能谈到的内容。二是培养学生抓主题句的能力。听力中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实词,它是关键词,告知事件的发展。同时,注意一些信号词,提醒学生信号词对理解文章的提示作用。三是指导学生练习缩写,记录时用缩写,并可在课前经常开展听写句子练习。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放弃,对听不懂的词句要放弃,要立刻跟随录音往下听。五是训练学生提高听前的读题速度,通过快速浏览题目来预测听力材料的主题,捕捉重要信息,做到有的放矢。训练学生边听边做笔记,记下关键词和重要的细节。六是训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不要追求听懂每个细节,设计专项练习,对数字、人名、地址等特殊信息进行集中的听力训练。
(四)采用“三个结合”训练方式,加大听力的训练力度。
常规课堂与听力训练结合是英语听力的环境基础。教师不仅要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在讲解词汇、语法结构、语篇时,使用英语,课堂上师生交流、对答、讨论及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尽可能地用英语。
听说读写融合训练,实现语言综合技能的结合。(1)听说结合:要求学生听后口头回答问题,进行复述。(2)听读结合:先听后读,训练学生用听觉来吸取知识,听后让学生回答问题。(3)听写结合:听写可以使学生逐渐发展听音意会能力,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实现精听与泛听的结合。精听的基本训练方法是听写、复述、完成句子。听之前讲明要求,听时注意哪几点,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泛听则需要注意的焦点是整段话语的大意,能听懂中心思想即可。
四、学生自身要注重提高听力能力的方法
要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必须在开始进行整个听力训练活动之前制订出切合自己实际的训练计划,制定出阶段性的预期目标。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保证计划的落实,才能有效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学生欲提高自己的听力,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会听。日常英语听力主要有精听和泛听两种。不要边听边看文字材料,精听应先把录音内容从头至尾听一遍,再把听不懂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若有些地方实在听不懂,也应尽量听清各个音节,再翻开书看一看,有些影响理解的生词可查词典。接着合上书从头至尾听,直到能够听懂全部内容为止。通过这样的听力训练,可提高辨音及听力理解能力。其次,把握好听力时间。一种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要注意学习的方法,通过长时间的、艰苦的训练,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常听就是要利用间接兴趣,把枯燥无味的听力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短听是在每次进行训练时,不宜时间过长,要保持训练听力的兴趣和积极性。借助一次次短时间训练的量的积累,达到最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效果。最后,分级训练,培养良好心理。不少学生一提到听力就头疼,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久而久之,学生就极易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这种自信心受挫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受到压抑,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很难发挥出来。所以,要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心理障碍,将心理机制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结语
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选用真实、多样化的语言材料,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正确地引导他们克服听力中的障碍,培养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听力水平。同时,学生自己也要注意学习方法,灵活选择,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雯.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管见.成才之路,2008,(9).
[2]刘荣生.浅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报,2010,5:103.
[3]马黎华.影响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因素[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田星.策略培训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培养[J].中国英语教学,2003,(3).
[5]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6]谢丹.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听说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2009,(11)下半月刊.
[7]徐美银.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探讨.教育艺术,2007,(1).
(指导教师缪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