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会超
[摘 要]从一次大学生考试作弊谈起,针对监考老师抓还是不抓的矛盾心理展开了对大学教育师德问题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教育崛起,教师为基,师德建设,任重道远。
[关键词]大学生 作弊 教育 师德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124-02
一、监考抓了个作弊考生
上学期期末,笔者监考一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该科目考试向来是学生作弊的重灾区,因此考前监考老师又专门警告学生:一旦发现抄袭行为,直接按作弊处理。但考试中仍然有一个女生抄袭,并被当场发现作弊行为和证据。女生哭诉不是有意作弊,同学求情说她是忙于班级工作,没有时间复习,害怕挂科拿不到奖学金才作弊。笔者听了十分生气,因为明明作弊工具是精心准备的(透明胶带上缩微印刷,粘在饭卡正反两面),还说不是有意作弊;作为班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却带头作弊;自身学习精力不足,还去担任班干部,争取奖学金加分;考前老师专门警示,她仍顶风违纪。最终笔者把这个作弊事件上报了教务处。
二、作弊该不该抓
回来以后和同事说起这次作弊事件,有个同事说:“其实学生也不容易,首先说作弊准备,现场发现的作弊工具是可以复制的,可能是其他同学准备作弊时顺便帮她准备的;第二,班干部是由辅导办直接管理,校学生会、团委间接管理,各种活动多得吓人,班委工作忙得团团转,甚至经常耽误正常上课;第三,班委是由学生自愿加班级选举产生的,不少班委是真心通过班级工作来锻炼自己,名利之心不一定强;第四,‘侥幸心理可能才是她作弊的真正原因。应该给她一个改正机会!”
这个事情让笔者反思了很久,除了上述几条,还想到了其他几个方面后果:第一是处分,后果是该生必然会失去评选奖、助学金的机会,甚至影响毕业学位的获得;第二,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容易陷入思维死角,万一出事,后果难料;第三,如果是特困生,失去奖、助学金等于在逼她离开校园;第四,就业招聘中,一次作弊记录可能断绝她不少的工作机会;第五,诚信档案中抹上一个大大的黑点,对以后人生道路的影响不可估量……
从监考老师的本职工作来讲,抓学生作弊是无可厚非的,遵守了职业道德,履行了岗位职责;而从一位教师的基本义务来讲,应该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学生的将来负一份责任,是谓“师德”。但抓学生一个作弊而不是给她一次改正的机会,从“育人”角度来看,是不是做错了呢?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师德矛盾吗
师德,通常直观理解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包含了“道德”、“职业道德”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三层含义。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与规范的总和。[1]恩格斯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这就是职业道德,也即从业者在履行自己职业责任的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或者社会大众、政府、或单位组织给某行业、职业的人群所期盼、所规定的行为规范。[3]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样满足这一定义。
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区别在于:道德是为了自身群体的利益,而职业道德是为了社会或单位组织的利益。比如对于教育乱收费问题,从教师群体来讲,收费可以提高本群体的收入利益,是符合教师群体道德要求的。但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而言,教育乱收费就是明文规定的不道德行为,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再比如考试作弊与处分问题,抓学生作弊就可能导致学生拿不到学位、退学等结果,家长会骂学校:“真没职业道德,收那么多钱还不让人家毕业”;如果不抓学生作弊,则又违反了监考老师的岗位职责,其他学生家长又会骂老师“作弊都不抓,没有师德,怎么教育好孩子?”这时候监考老师的行为准则如何执行就变得两难。
实际上,无论是道德,或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其实都并不能完全代替“师德”的概念。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4]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公共道德,而是社会公共道德在教师这一职业中的体现和要求。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师德的概念与含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现代社会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变的教育需求、日益更新的社会理念、快速更新的知识体系等等因素,都在对传统的“师德”重新进行着定义。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呢?
四、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
查询百度,可以看到如下语句:“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我觉得言简意赅,很能得其三昧。结合本人认识,对之理解展开如下:
(一)师爱为魂
所谓师爱,个人认为起码包含如下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奉献精神。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的人,他的记忆中都会留下那些在课堂上激情洋溢、在课堂下谆谆教导的优秀教师的身影,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对学生起到最大的引导和榜样,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另一层含义则是关爱学生,这也是师德的核心所在。这种关爱既包含着教师培养学生过程中的辛勤劳动,也包含着对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严格要求;这种关爱既意味着奉献,也意味着责任。关爱学生应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接受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等很多方面。尤其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以九零后为主,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环境、成长环境、社会环境都与老师们成长时所处的环境大相径庭,高校教师在与大学生相处时更多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平等与交流。
(二)学高为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句中含义是人必有所长,师其长,弃其短,是为学习。教师,其职责简单说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无论是私塾先生,还是大学教授,都是在传授人类各个时代知识的精华。作为现代大学教育,教师传授学生的应该是各个学科领域先进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要当好当代大学教师,必然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理工科教师,更要能紧跟当前世界科技最新进展,理解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并具有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当然要提高教师水平,需要提高的不仅是知识水平,还包括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能力、优秀的组织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三)身正为范
教书育人,“育人”就是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文明的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模范的行为、良好的教态教风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教师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是学生学习的模范和表率。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要想保持教师的身正,必须保证自身的心正。教师要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仰,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年轻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思想修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保证自己思想方向的正确性,免得误人子弟。
五、结语
作为承担着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战线工作者,广大高校教师承担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正如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所讲:加强师德建设,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
再次回到篇首,作弊事件的出现,原因仅仅在学生身上吗?不说社会风气、大环境之类的原因,只从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该课程任课教师有没有责任?考试重点为什么都能出现在小抄上?学生管理部门有没有责任?班干部为什么会说没时间复习功课?监考老师有没有责任?为什么不能在作弊未造成事实之前及时发出警告?这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师有没有责任,为什么教出来的学生会选择去作弊?
教育崛起,教师为基,
师德建设,任重道远!
[ 参 考 文 献 ]
[1] 何肇烈.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9,(6):27,31.
[2] 张伟,徐士科,朱红燕.加强军人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4):131.
[3] 师德.社会文明的标尺[EB/OL].http://www.wenming.cn/wmpl_pd/yczl/201207/t20120713_757432.shtml.
[4] 孙金栋.规范高校师德不能“因言获罪”[EB/OL].http://shiping.jxwmw.cn/system/2010/05/14/010200226.s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