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从鲲
摘要本文从毛泽东的文化观入手,分析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指出了繁荣我国当代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思想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内容。如果能够在文化这个关键因素上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就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从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来看,毛泽东同志的文化思想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外来思想的精华。所以无论是从文化的先进性革命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文化的基本意义着手,其思想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都存在显著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现代文化建设
我党的文化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统一起来辩证分析,对文化的本质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界定。他曾提出: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体现,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又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和政治,是为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服务的。毛泽东对文化这一本质的剖析,告诉我们经济影响和决定着文化的走向,同时政治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文化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所以新文化是为新经济和新政治服务的,而且必须做好辅助工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光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是不够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持续发展和巩固的坚实后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者应该辩证同步发展,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论断,并且根据这一结论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由此也引发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初期的翻天巨变。国民的封闭观念逐步受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国家也朝着改革开放的良好态势稳步发展;原有的旧的经济体制被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新型经济体制取代;现代民主政治获得有效发展,市场经济欣欣向荣。这种巨大的观念变化导致了巨大的综合国力的发展。但是,随着这种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步伐,不协调的现象由此显现,所以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前人经验,紧紧围绕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发展而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证新文化能够有效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2 毛泽东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识
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总称。经济是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终极反映,它代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推进过程。文化不仅反映某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现状,而且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其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则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并且这种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日趋凸显。毛泽东同志曾在1949年9月的政治协商会议上语言:伴随我国现代经济建设黄金时期的到来,我国将会带来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中国以往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即将远去,转而将会以一个具有高度先进文化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那个时代已经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事业放到了一个高度的位置,并且将其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毛泽东新中国时期的文化方针
毛泽东的文化方针简单总结起来主要是两点:其一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二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1956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党文化与科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无疑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的,新中国百事待兴,旧的文化封闭和限制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国家需要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造。其提出该方针的目的可想而知,是要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科学、繁荣艺术制定出一个总的指导原则。
接下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又提出了我党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文化方针,毛泽东同志这一方针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得到了坚持和贯彻,它符合我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劳动特点,同时又具有科学、民主的双重性质,代表了精神文明生产的基本规律。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告诉了我们: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沟通、渗透、碰撞能够让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步推进,这种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重要。
在中外古今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则是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区别对待的,这种方式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到: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创造了很多灿烂的中华文敏。认真梳理这些古代文化历程,提出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科学精华,是发展新文化的必须手段。这代表了毛泽东同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对于外来文化,毛泽东是这样看待的:外来文化有其借鉴价值,我们应该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以作为补充,这种工作以前做的很不够,在以后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对待,而应该科学的取舍。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应该做到:不断进行总结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态度。如果说要建设中国文化事业,我们首先就应该以中国传统的优秀的古典文化为基础和根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探索和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古为今用”这个词来进行诠释。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以中国的民族文化必须与国外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以求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用另一句话来诠释即为:洋为中用。毛泽东同志用辩证的思维审视了中外古今的各种文化和思想,他主张我国吸收西方的进步思想,但同时摒弃西方带有殖民特色的腐朽文化;主张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成果,但又反对带有封建色彩的落后文化。毛泽东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5).
[2]王娟霞.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外资,2011(12).
[3]柳建辉.对毛泽东思想时代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再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