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跃龙 杨洋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讲教育是百年大计。对于植树造林来讲,也是如此。种一个树、几棵树可以是十年的事,而营造大面积的森林就是长久的事,是百年大计。今年春季,北京市开始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掀起了绿化北京的新高潮。平原造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努力打造为百年工程。
一、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体现
人类来源于森林,在森林中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刀耕火种,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正是在这个进程中,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退林开发不断发生,使森林被蚕食,森林面积大幅缩减,森林功能逐渐退化。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也同样报复了人类。随着全社会对森林认识的加深,对生态规律认识的加深,又逐步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森林建设与生态恢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山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力图逐步恢复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典型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大规模的城市森林是构建世界城市环境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体现世界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宜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典型世界城市均经历过大规模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营造了大面积的生态景观林,形成功能强大的城市绿带和核心绿肺,改善了人居环境。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被称为“地球之肺”,是自然界功能最强大的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和能源库,是天然的调温器、减风器、加湿器和防尘器,它可以使夏季降温,冬季增温,降低风速,提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大气浑浊度,降低周围灰尘。森林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的底色和名片,也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景观环境、优化居住环境、丰富人文环境、提升投资环境的显著作用。营造森林就是重建更加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人类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体现。
二、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
森林本是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着从形成到演替、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自然生长规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森林群落从植物定居一直演替到成熟稳定的顶级群落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
人工造林是通过人为方式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的科学植树造林活动,大大加速了森林演替的步伐,但从营造到形成郁闭森林,到稳定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也要几十年时间。森林一旦营造,即与当地环境形成共生体,具有不可移动性。所以,植树造林特别是营造大规模、大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是百年大计,要着眼长远,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时的森林景观效果,忽视绿化造林的自然规律,盲目移植大树,更换树种,引进新种,结果适得其反,不仅在当地没有形成预期的森林景观,反而破坏了移出地的生态环境。据报道,2010年春季,重庆市南岸区政府投资1亿多元实施江南大道树种改造,将常绿树种小叶榕换为银杏、桂花等落叶树种,仅从广西就采购了2000余株胸径在25-100公分的银杏树,引起网民的广泛质疑。2010年8月,秦岭南麓的汉中市为美化城区道路,将1000余棵树龄35年以上的水杉砍伐,更换为从外地花巨资移植的银杏树,而两年前,为了保护这些水杉,还曾不惜增加预算,改变道路拓宽设计方案。2011年12月,合肥蜀山区南岗镇计划从越南原始森林引进250棵百年以上的紫薇树,并首批引进了98棵,但截至今年7月,这些天价古树已全部死亡干枯,百年古树沦为干柴,令人心痛。今年台风“韦森特”来袭,造成深圳市11.5万棵树受损,其中歪斜、断枝等不同程度受损的树木有8万余棵,倒伏2.8万棵,而一河之隔的香港仅有千余棵树木倒伏。深圳大批树木受损既有频繁移植、树龄太短的原因,也有树种选择不当的原因。以上案例都有违植树造林的自然规律,急功近利,目光短视,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三、植树造林要创造新的生态遗产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建设的效益是长期的,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北京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大批的古树名木、皇家园林延续着历史的记忆,时至今日仍焕发着生态文明的光辉,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生态遗产。如西山一带的“三山五园”、城区的什刹海、天坛、动物园等,林木茂盛,古树参天,至今仍是我们享受自然、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近些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不断加大投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创造了一批新的生态遗产。在山区,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太行山绿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使秀美自然山川得以重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休闲空间。在平原,通过实施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营造了大面积片林,形成了环绕京城的网格状绿色生态景观带。在城区,通过实施城市休闲公园、郊野公园、滨河森林公园等大型绿地建设,为人们就近享受生态建设成果提供了便利选择。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5年在平原地区营造百万亩森林,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多功能的城市森林。这是本市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的一项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大决策。百万亩森林完成后,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0多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平原造林工程面积大,规格高,必将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生态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扎实推进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
今年平原造林工程实施25万亩,含盖除东、西城区外的14个区县,主要安排在六环路两侧,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拆迁腾退区,重点道路、河流两侧和荒滩荒地,首都机场周边和航空走廊可视区,南水北调干线工程两侧等地区。平原造林是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要动员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科学规划,扎实推进,确保实效,努力建成百年工程。
在功能定位上,要坚持重在“造林”而非“造园”。平原造林是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首要目标是要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并兼顾景观效果、休闲功能。要分区域、有重点营造多种形式的森林景观,在远郊区,通达性、宜游性不高的地区可适当降低造林标准,多营造一般生态林,实行封闭式管理;在近郊区、滨水带、通达性较好的地区可营造景观生态林,发挥森林的多重功能,营造可进入、可享受的游憩型森林。
在建设布局上,要坚持与生态功能区划相结合。平原地区是护卫京城的第二道生态屏障,要发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滞尘净空等功能。在布局安排上,要按照生态敏感性程度,将造林地块首先安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并给予重点支持,将树种在最需要的地方,不为造林而造林。比如昌平南口、延庆康庄等风沙危害区,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等风沙潜伏区,顺义、怀柔、平谷等地的应急水源地和地下水源保护区,六环内的近城区,宜加大规模,攻关克难,造一片成一片,发挥森林的规模效益。
在技术规范上,要坚持科学合理。真正落实适地适树原则,营造近自然式森林,着眼长远,不追求立地见林,立地见景。在一般林地宜用中、低档树种,加大乡土树种比例,提高造林成活率。适当减少树种配置,掌握合理种植密度。适当降低苗木规格,落叶乔木以胸径6公分为宜。在苗木栽植上,提倡随机布置,不要求成行成线,保留森林的原生风貌。
在资金投入上,要坚持政府主体、社会参与。生态建设是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在资金投入上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生态建设又具有溢出效应,生态成果全民共享,因而,生态建设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近期,可通过出让森林冠名权、认建认养、捐资助林等形式,积极引入央企、北京国企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于平原造林;远期,可通过探索建立碳汇交易机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征收碳税、发行绿化彩票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造林营林。
在后期养护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要加强建后林木养护,巩固造林成果。在资金上,要建立平原造林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土地补偿、养护费用支出。在队伍上,要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实行公司化管理,加强技术培训,解决当地农民绿色就业。在监管上,要明确区县政府主体责任,尽快确界钉桩,建立平原造林效益评价体系,引入社会监督机制,提升森林管护水平。
(作者单位:朱跃龙,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杨洋,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