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到课堂的“逆向”思维

2012-04-29 05:06:19李建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舞台实践逆向课堂教学

李建

关键词:京剧教育 舞台实践 课堂教学

京剧艺术教育是培养京剧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历来中国京剧人才的培育,经由宫廷教习、私人传艺、家族世袭、科班训练,直到专业戏曲院校的产生,京剧教育体系一脉传承,并逐渐走向专门化和正规化。回顾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争相创办戏曲学校,艺术院校成为培养京剧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但一时间,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教育应该怎么办?走什么样的路子?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遵循。诸多戏曲院校是在摸索、交流中成长壮大,建设起了今天的戏曲教育体系。60余年来,京剧教育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学历教育逐级完善,数以万计的京剧艺术人才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今天,京剧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如办学规模逐渐缩小,生源萎缩、质量下降、人才流失,教育成本大幅提高、经费困难,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建设,学生舞台实践机会偏少等。作为长期从事京剧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忧虑于学生学习时不专注、不刻苦,但是更心痛于学生学就“一身功夫”却无“用武之地”。凡是从事和了解京剧艺术的人都知道,演员的培养过程贯穿着两条线索——“学”和“演”。从基础学习到舞台实践,再从舞台演出中提高技艺,无论是课堂到舞台,还是舞台到课堂,这是京剧教育的必然规律。然而随着京剧教育的舞台实践日益减少,“学”和“演”失去了平衡。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创造学生舞台实践的一切机会,通过舞台到课堂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学与演的辩证关系,塑造、培养学生的舞台自信和对京剧艺术的坚定信心。

用演出巩固基础

京剧近20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京剧艺术的几次辉煌,都与当时涌现出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密不可分。京剧艺术的根基在于人才,而京剧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年龄是10岁到18岁,也就是中专阶段,也是基础阶段,这是培养京剧人才的黄金时段,特别是京剧、昆曲,更加强调发育前的基本功训练,如果错失时机,好苗子就有可能荒废。在教学目标里,首要强调的就是基本功是否扎实。但是基本功训练是长期而艰苦的,如何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进而增进他们“四功五法”水平是我们始终面临的问题。2010年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校借机创编了京剧群曲精选展演节目《虎啸龙吟》。该剧以“推敲京剧艺术之陈,出落群曲魅力之新” 为主题,对京剧群曲进行了一次深度挖掘工作,精选了【泣颜回】【点绛唇】【风入松】【粉蝶儿】【石榴花】等传统曲牌近30个,集中在《长坂坡》《挑滑车》《扈家庄》《草桥关》《醉打山门》《铁龙山》《林冲夜奔》《游园惊梦》《火烧裴元庆》《霸王别姬》和《水漫金山》等戏中,又用学院第一届学生如何学习群曲的故事情境带动戏与戏间的连接,增强节目的故事性。首次把群曲作为一台节目整体展现于舞台。通过这台节目,我们为濒临失传的京剧群曲搭建了展示平台,沈玉斌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再现。更可贵的是,学生全面展示了生旦净丑各行当的群曲表演特色,“群曲”这一传统技艺在学生的脑海里、形体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使他们对这一濒临失传的群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得以践行。

用舞台培养学生

学生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京剧教育更是如此。一方面,我们要保证学生学习过的教学剧目经过实践演出不断打磨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舞台。近几年来,学校创排了《白雪公主》《少年马连良》两出原创京剧,学生在排练中强化了基本功训练,体验了运用程式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些经验对他们以后独立塑造形象、创造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雪公主》是在台湾儿童京剧《丛林七矮人》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演员从8岁到16岁,全部来自于在校学生。在创排中,教师首先根据剧情,安排了京剧特有的技艺展示,像7个小矮人的矮子功、森林大树的跷功贯穿整部戏,难度很大。虽然矮子功、跷功是京剧艺术的基本功,但是跷功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是学生必学的技艺,而矮子功因为角色服饰的复杂性而更显难度,学生通过艰苦训练达到了演出的标准,舞台效果非常理想;其次,剧中出现的青蛙、松鼠、梅花鹿是传统京剧里鲜有的形象,公主、王子、王后也区别于演员平日学习中熟悉的行当,因此,创作过程也达到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用心体验的目的。

《少年马连良》的创作初衷源于马连良先生曾是学校历史上第二任校长,建校60周年之际以此缅怀这位京剧大师的不凡人生。剧目撷取马先生从入科学艺到唱响《借东风》的科班生涯,贯穿“师徒情”“母子情”“同窗情”“手足情”,再现了喜(富)连成科班习艺的风貌。全剧呈现了积极向上、坚韧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马连良那个时代的品质,更是我们通过种种艺术手段要传递给演员和观众的精神。参与演出的学生在两个月的排练中,训练水平迅速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在舞台上顺利完成“倒插虎”等技巧动作;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把马连良 “对艺术苛刻到精致”的创作原则转化成了学习的信仰。这种收获,其价值不亚于剧目本身的价值。

用原创锻炼师资

当前京剧专业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年龄大的教师业务强,但因年龄原因将相继退休;中年教师则是缺行断档现象严重;年轻教师数量多,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则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师青黄不接已影响到戏曲教育的发展。学校在创作《虎啸龙吟》《白雪公主》《少年马连良》时,选择创作团队的思路是一致的,即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挂帅,资深专家、教师把关,优秀青年教师集体参与。老中青三代结合,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职能,提高了中青年教师舞台创作能力,为“双师型”人才储备做了切实的工作。同时,学校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如何用现代手段表现传统,如何用传统程式讲述西方故事,如何表达京剧传统教育模式的精髓等,这些创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督促教师以更开阔的视角,更灵活的思维研究教学瓶颈。

用艺术服务社会

京剧艺术是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用当代意识和视角,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来呈现京剧艺术的特征,同时,把京剧的魅力传递给大众——特别是国内青少年观众和外国观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作为京剧教育机构,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推广京剧艺术。我们创作的《白雪公主》和《少年马连良》,是推向市场的常演剧目,截至目前,两出剧目已公演10余场,观众定位是儿童和青少年,我们期待用这种形式为他们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增添窗口。同时,我们还计划将传统戏剧《挂画》《通天犀》《花果山》《挡马》的内容加以增删和改编,通过“实验小剧场”的表现形式开拓国内及海外市场,使我们的京剧艺术受到更多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与喜爱。

京剧教育与京剧艺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京剧教育的发展势必推动京剧艺术的繁荣,京剧艺术的发展也势必加速京剧教育体系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教育的发展规律与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推陈出新则兴,因循守旧则亡”。站在当代京剧教育甲子轮回的新起点,我们不但要忠实继承京剧教育的传统经验,还要从时代精神里汲取营养,以培养出能够胜任戏曲创新与发展的新人为己任,以飞扬的激情,创新的精神,勇挑培养京剧艺术人才的重担,为祖国传统文化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舞台实践逆向课堂教学
逆向而行
逆向解答
舞台实践对戏剧表演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7年2期)2017-03-07 21:47:01
论地方戏曲现状与人才培养
戏剧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0:21: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浅析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中的舞台美学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8:31:10
浅析湖南花鼓戏曲表演对民族声乐舞台实践的提升作用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2:29:41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