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之外的思考

2012-04-29 04:35张敏
中小学德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宽容人格鲁迅

张敏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估计没有人能够想到,如此犀利的言辞竟然出自众目睽睽之下,且是严肃的国旗下讲话之中。前几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一名学生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了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在五分钟的演说中,该学生“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了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

可喜的是宽容进步

演讲开始后,学校领导很快就发现了演讲者江成博的语气不对,偏离了既定主题。依照传统思维,出现如此“大逆不道”的声讨,老师定然会当场“扑灭火苗”。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尊重了演讲者的话语权利,直至他将心中的郁结一吐为快。当时,音响主控台就在不远处,也有老师站在演讲台附近,完全可以断掉电源或让江成博停止演讲。但考虑到那样可能会打击他的自尊心,老师们坚持让他讲完,随后也并未给予处分。

学校的宽容之举着实让人倍感温暖,尤其是在传统思维依然强势的当下。除此之外,很多人还从江成博身上略微感受到了一丝清新但却凌厉的风,倍感爽利。其小而言之就是独立的人格、批判的精神,大而言之即是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此,我们不禁要由衷感叹:时代确实进步了!倒退几十年,如果有幸在国旗下演讲,我定会视之为无上光荣之事,哪还有去造次之理?曾几何时,权威是不容冒犯的,规则是不容逾越的,惯例是不容破坏的……一方面,很多孩子像是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水分、阳光、肥料全靠园丁提供,却不许他们跑到野地山峦自由呼吸;另一方面,却是无数孩子叛逆的身影、张扬的个性和懵懂的无知。凡此种种,皆可归之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稀缺匮乏。

我思故我在,我口抒我心,一所健康多元的校园本应有雅量容得下学生的个性表达。事件中,汇龙中学看似宽厚完美,但依然难以遮蔽背后的真问题。如果学校在平时就积极创造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恐怕这一尴尬就不会出现。宽容之外,学校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化挑战为契机。演讲博得学生的喝彩,证明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内心共鸣。这种负面情绪对于学业和身心无疑是不利的,学校要正视疏导,而非仅仅宽容了之。学校可以据此进行一次大讨论,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和想法,甚至可组织论坛,让学生主动报名,自由发言。倘能如此,学校无疑朝着培养独立自由的学生之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可叹的是现实窘境

人民日报就此专门发表了题为《宽容是给出格最好一课》的评论员文章,为整个事件鉴定了基调。不过,宽容之外,犹需深思。演讲者是否想出风头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内容本身。演讲是不是触及到了我们一直漠视的教育伤痛,而这种伤痛常以高尚的名义而存在。如果所列的问题是真的,连一名中学生尚且心如明镜,为何我们一直缺乏诚意和决心去面对?事件在整个社会层面持续发酵,在于其触及到了一个根本性的命题。从古到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匮乏的不是忠厚灵慧、孝悌勤勉,而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方能打破权威教条束缚,形成独立人格、懂得洞识批判。我们激赏江成博,其实缘于对未来的渴望、对教育的寄托。

客观而言,现有的教育虽尚存诸多困窘之处,但平心而论还是在进步的。一轮轮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种种新式教育理念日益改变着旧有格局。想想小时候,回答问题出错总会被训斥,安分守己被视为学生的天然准则,而且类似教条没有人会加以怀疑。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原本“天经地义”的东西正在被扬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变革和借鉴,即便是那些身处僻远的教师,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前,有老师敢在公开场合宣扬题海战术,并以此自得。而今,即便尚有,估计也很少有人称道了。这样的细节变化,其实就是教育进步的足迹。令人沮丧的是,这些进步还远不足以破解“钱学森之问”,教育依然饱受指责。其中原因千万,但最大梗阻恐怕还在于教育和学生的暮气沉沉上。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思想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真人”。他所指的“真人”是指说真话,求真知,为真理奋斗的人,这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本质上同出一辙。同样,历次的教育体制改革呼声中,也都在倡导向“自由学校运动迈出实质性步伐”。但是,现实犹如一条无形的绳索,牢牢地捆缚着一所所学校和一群群教师。

可望的是未来教育

教育话题是这个时代言论场上的绝对“宠儿”,细微的风吹草动也能引发出言说盛宴。固然,这是因为教育乃百年大计,但也不止于此。在这个转型的时代,公众心中羼杂着各种情绪,太多事情想要评议指摘而又荆棘重重。相对而言,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常说常新的议题。我们将现实中的无奈转化为对教育的关注,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希望和未来,就寄托在教育身上。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生,是教育及整个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如此宏大的主题,显然难以条条框框地划定答案,然后一一下发照办。

古人治学讲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当前的语境之下,要想推动教育进步,“小处着手”比之“大处着眼”更为重要。当前,我们最为欠缺的是一大批真正热爱教育,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师。因为教育的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是从活动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诚然,学校和老师有很多无奈,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不妨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先生被誉为“民族魂”,其独立人格、批判精神早已化为一座民族的精神丰碑。悲哀的是,鲁迅先生正在被我们的课堂逐离,其文章甚至被列为学生“三大怕”之一。每隔一段时间,舆论上就会掀起一场关于鲁迅去留的论战。去鲁派们的理由看似很充足,鲁迅先生太冰冷,文风过于晦涩,甚至连激愤也成了一种“罪过”。确实,由于种种原因,鲁迅被抽象为教化的代名词、思维的框架、话语的标签,学生不得不敬而远之。如此单向度的鲁迅,其最大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教师自己。鲁迅遭逐,教师有责。学识水平有限尚可宽宥,真正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为了省事而照本宣科,鲁迅的深度沦为了不思进取的借口。其实,先生从来都是温暖可亲的。他会双眉紧蹙,也会开怀大笑;他会痛骂敌人,也会爱称孩子“小臭屁”;他有战士的硬度,也有普通人的温度……教师本应不断提升自己,以一种生命化的视角、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一种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去推介鲁迅。现实却是,最具备“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鲁迅沦为了很多学生的“敌人”。如此情景,让人痛心。

偷换讲话稿事件让我们警醒:教育是不是滞后于时代了?江成博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该给予的,不是压制而是合理引导。米兰·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面对教育的种种挑战,我们不需要隔靴挠痒的讥嘲和徒叹奈何状的卸责,最为可贵者的,永远是爱与责任。

(作者单位:威海市塔山中学山东威海264200)

责任编辑余志权

猜你喜欢
宽容人格鲁迅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我努力读懂“宽容”这首诗
宽容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