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 闫静波 胡涛
陕西渭南农业条件优越,文物旅游景点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原煤探明储量56亿吨,煤层气5000亿立方,钼矿储量全国第二,黄金储量产能位居全国第三,被誉为“中国钼都”、“华夏金城”。
近年来,渭南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战略,着力抓改革、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促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已初步形成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8大产业集群,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工业总量持续扩张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244.4亿元,先后实施了龙钢技改扩能、秦电上大压小等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中联重科挖掘机、渭南光电LED等一批重点项目,大部分已经建成投产,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87.9亿元,首次跨上千亿元大关。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已累计实现利税532.18亿元。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促使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标志着渭南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资监管成效显著
目前,渭南市政府正在积极整合资源,组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用壮大的国有企业来提升市委、市政府社会调控的能力、发展经济的支撑能力。近年来,渭南市先后对9户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对23户企业实施依法破产、公司改制,优化了资产结构,激发了企业活力,消化了历史形成的诸多矛盾,助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中联重科重组新黄工后,通过技改扩能,在渭南形成年产500台大马力推土机、10000台挖掘机生产能力,2011年已上缴各类税收5000万元。二期投资4亿元的6000台塔吊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三期推土机生产线(渭南)正在建设之中。投资6.56亿元的配套企业湖南中钢年底投产后,年产值在18亿元。目前,中联工业园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三年后园区产值将达百亿元以上,税收可达4亿元以上,为渭南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服务能力有效增强
从“十二五”起,渭南走出了困扰半个世纪的三门峡库区淹没区的阴影,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份正式批复把三省四市黄河金三角区设定为国家级东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市已拥有渭南高新区、渭南经开区等13个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06.9平方公里,园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大西高铁、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标志性工程先后建成或投运,成功地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长期制约渭南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这些不仅对渭南在更好、更高、更快层次上实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中省属企业集团乘势而上,在渭南做大做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省属企业合作共赢
近年来,渭南着力加强与省属企业的战略合作,在长期密切协作中建立了互信、互惠、互赢的良好关系。特别是自2007年渭南市政府与省国资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渭南与省属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成为拉动渭南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2011年,省属驻渭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0亿元,占到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示范区先后获批,渭南成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的地级市。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做出了加快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战略部署,提出将渭南打造成关天战略门户、生态田园新城、东西合作高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各项政策叠加,天时地利人和皆利,渭南正在步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二五”期间,渭南将重点培育发展以煤炭资源为支撑的煤化工、以土方工程、印刷机械和环保装备为基础的装备制造、以钼和金等金属资源为重点的有色冶金、以太阳能光伏和LED为主导的新能源、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等八大产业集群。据悉,已有省属10户企业集团在渭南投资建设3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764亿元。
加强与中省企业合作,推动更多的央企、省企进渭,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渭南将在主导产业自主创新、企业重大改革重组、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基础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中省企业的交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全省建设西部强省、富裕三秦百姓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