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
短短10年间,光伏产业经历了热捧到冷落,划出了过山车般的轨迹。行业在外需缩减与贸易壁垒的双重打压下,濒临生死关头。诚可见,无锡尚德的股价从85美元一路狂跌至1美元以下,甚至面临退市的风险,而又一昔日巨头江西赛维也走到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要么破产,要么被国有化成为不得已而又无奈的选择。
双雄“早衰”,余者状态如何?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8月发布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亏损达3.3亿港币,而去年同期则盈利为35.5亿港币。而英利三季度估计毛利率仅为0~1%。帮助国内企业进口太阳能设备的江苏苏美达集团业务经理发现,近80%的中国光伏企业都已经违约。更有略显保守的统计数据显示,行业资产负债率就已超过80%。
品牌企业尚且如此,中小企业的日子更不言而喻。在光伏业产值曾占该县工业总产值约四成,被浙江省命名为首个“光伏产业基地”的衢州市开化县的形势严峻可见一斑。该县发改局向媒体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已投产的41家光伏企业中,目前有31家停产;9家备案在建企业中有两家拟改行;14家未建企业中有3家已退土地、1家土地已转让。
曾经凭借清洁、可再生、量大等众多优势,光伏产业曾被人们寄以厚望。如今在产能过剩、欧债危机、美欧“双反”等连续打击下,尽管身披战略新兴产业光环,光伏产业仍前途未卜。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描绘的能源互联网图景即将成为海市蜃楼?
光伏产业面临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行业是否需要反思?产业是如何倒掉的?产业出路何在?我们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建设性的报道,而当务之急是帮企业过冬。本期策划“光伏企业调查”选题,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一系列企业(包括国企、民企)的生存状态调查,并结合创投行业的思考,分析落幕者的经验教训,总结幸存者的生存逻辑。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长城证券分析师仝雷说:探究光伏产业严冬,需要从根源开始系统地梳理。为什么光伏产业受外围影响如此之大?行业为何会走到盲目扩展的地步?光伏行业到底有没有前途?如果有,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在哪里?该怎样解决?
顺着这条思路,我们试着向前推进。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大量制造业萧条,工厂停工,用电量减少,而光伏电站势必受到影响。要知道,光伏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终端应用,买组件装到电站的,还是在国外。国内的光伏产品也就只能以出口为主。国内光伏市场为何不能发展起来?当然,不是国内用不起光伏产品去发电,而是中国的火电价格相对于欧美国家,显得太低,光伏发的电只在电价高昂的局部地区有竞争力,靠补贴是不够的。
据了解,光伏的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上游(硅料、硅片)、中游(电池片、组件)和下游(光伏电站等应用系统)三个部分,其中,工业硅料的生产属于产业链中能耗高、污染严重、利润较少的一环,其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硅料的提纯等技术密集型的区段,长期以来一直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垄断,是产业链中毛利率最高的部分。
智力并无缺陷的老外当然希望,产业链上游的高耗能、高污染在中国完成,他们只享受后端的清洁、环保过程。但当其发现,光伏产业的市场、技术已被中国企业占领,更是心有不安。而与此同时,他们希望重返制造业,这样就必须扼杀中国企业,以期达到抢占技术至高点的目的。因此,再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高额征税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有市场需求,就会产生满足市场需求的商机。大约在10年前,一批海归如杨怀进、施正荣等怀揣着《光伏产业报告》归国,寻找资金支持,最终俘获了开明政府的芳心。而江西新余从条件相对优越的苏州挖来了海归博士彭小峰,此后彭用业绩证明新余的决策没错。
而随着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的崛起,这一上百亿的产业逐渐走进更多地方政府的视野。因为,对地方政府来说,光伏产业可谓政绩神器:“战略新兴产业概念好听,带来GDP增长数据好看,既能扩大税源,还能增加就业。”因此纷纷催促上马,希望扩大产能。
如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说在光伏泡沫迅速膨胀的过程中,多方势力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始作俑者是地方政府,它们为追求政绩工程,不顾市场状况盲目追求扩大产能,而审批部门不顾市场经济规律,漠视问题的存在。而遇国际环境变化,市场萎缩,终酿成苦果。
对此,榕树投资总经理、创始合伙人许立群向记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光伏投资的主力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还是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值得深思。江苏辉伦太阳能董事长蔡济波告诉记者,“如果算上下游电站,光伏投资的主力肯定是国有资本;如果不算下游的光伏电站,光伏投资的主力名义上是民营资本。”显然话语间包含些许难以明说的言外之意。
记者调查得知,真实的情景是,众多高净值的企业和个人,看到尚德、赛维的成功后,纷纷也涌入了行业。然而,他们却利用地方政府对政绩的盲目崇拜,绑架了银行。“有些地方当初很疯狂,你们过来投资我给你土地,你没钱盖房子,我把房子给你盖好;然后,你再利用这些协议规定多年之后回购的土地、房产等来贷款、融资,而获得的贷款来买设备,过程中全由地方担保,也基本等于是白送的。这样的地方政府不在少数。”该人士说。
其实,浮躁的不只是地方政府,还有整个行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最精英的一批人,一见面聊的就是怎样把这个企业搞上市,然后圈一把钱回来。这就是问题。你把上市作为最终目标,你的企业就完了。”如今,看到中国股市“一夜回到十年前”,该人士也庆幸自己从来没买过股票。这样则直接导致了“重规模扩张,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管理,不能形成团结的文化,这些人今天到这家公司,明天跳到另外一家公司,后天又到其他公司,这样怎么能做好事情?”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仝雷也告诉本刊记者,“承压最大的莫过于地方政府和产业资本了。地方政府的优惠条件对于产业资本是个诱惑,但是作为新能源最有希望的行业,在大家都想抢占市场的同时难道就没有一点风险意识?特别是在欧债危机深入的时候而且欧洲市场又是中国光伏出口的主要方向,从大的角度来讲,外围经济环境不好对国内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出口行业,过度的同质化竞争只会降低自己的利润,那么究竟该是谁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回过头来看,风投的使命是为了促成企业从成立到成熟,然而盲目扩张产能,再遭遇欧美市场萎缩,以出口为主(占95%以上)的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面对目前的光伏产业市场结构失衡,有人寄望于通过海外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来改变现状,并将之作为救命稻草。因此,欧美贸易壁垒之后,新兴市场重要程度提升。譬如江苏辉伦太阳能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中国市场,辉伦希望与大的电力公司合作,做“电站项目的开发商和投资人”,在电站建成之后,将控股权转给电力公司。在国外成熟市场,辉伦与知名的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进行横向的资源整合工作,扮演好“系统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在新兴市场,辉伦的想法是,融合包括电站设计、电站的材料采购、电站的施工建设、金融服务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充当“系统整合商”。
随着多晶硅、单晶硅技术的进步、污染的减少,利润的空间也会逐渐被压榨,因此,向利润更丰富的阶段转移也是方向。与国内其他光伏企业一样,中盛光电起初主要从事光伏组件加工,但如今其已果断放弃“产能至上”的传统模式,坚持并创新强化“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模式,并且坚持“全球网络和本地服务”的国际化运营理念,拓展国际市场。
虽然,在2012光伏产业领袖峰会非洲专场上,来自非洲的18个国家向与会中国企业热情推荐太阳能资源,让处在生存危机中的中国太阳能产业看到了许多商机;目前,中国产品在非洲也比较短缺,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光伏产业可以为行业发展打开新局面;而国家发改委也鼓励国内光伏企业抱团出海,但是新兴市场的规模和利润空间仍难以支持国内产能。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指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贸易壁垒将造成企业景气的强地域差异,欧美、台湾的光伏企业相对受益,而中国光伏企业将面对更为严重的产能闲置和盈利问题。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近期已成为市场开拓的重点,但增速快的同时,存在基数过小、终端扶持力度不够、政局不稳等诸多其他风险,不可能完全支撑起企业现有的生产规模。
如此,被认为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被寄予厚望,但制度设计滞后导致光伏的前景并不明朗。业界普遍认为,尽管国内市场的放量预期确定无疑,但这难以全面改变行业状态。在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诸多担忧,例如能源局认为近期不宜大规模建设大型光伏电站,而面向用户的激励机制和电价政策尚未形成。如不解决激励和并网问题,很难打开国内需求。
但松禾资本投资总监岳敬飞较为乐观,“结合‘十二五的能源规划,随着金太阳、分布式电站等政策的刺激,中国2012年的光伏组件装机量,估计会达到5GW左右,较之2010年,增长500%。后续国家和地方针对大型地面电站的扶持政策,应该会陆续出台。2015年,如果充满想象力,中国的装机量或许会达到30GW,这是2012年全球一年的装机量。”
为激发国内市场需求挽救行业,对冲美欧“双反”提振行业信心,多项救市政策预期愈加明显,而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包括电价策略、财政补贴等,多个部门近期集中、大力度表态将出救市措施。这与过去“行业发展倒逼滞后政策”的现象截然不同。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不断上调的行业规划。光伏“十二五”期间的装机目标已经从最早的 5GW,经过2010年中期上调至10GW,2011 年底上调至15GW 后,最近再次上调至21GW。今年9月一度传出《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将目标上调至40GW的消息。
针对政府的救市行为,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救行业,而不是企业。”但也有人认为,地方政府在是否救企业方面也进退两难。“地方政府讲肯定要救。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政府,无锡市政府对企业做了什么实质性的?没有真正的行动,可以说是陷入了僵局。而这样拖下去,企业原来的设备、工艺、技术等都在慢慢淘汰,中小企业的日子会更加难过。”该人士说。
按照里夫金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场景,可再生能源将在能源比例构成中占大部,按目前化石燃料枯竭趋势,光伏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但前提是技术创新,发电成本降下来,单纯依靠政策支持,或依靠补贴政策不能拯救行业。
尽管如此,加大补贴的呼声也不断。岳敬飞指出,“如果光伏的电对中国的国家能源战略确实有益,补贴还应适度提高。这一行业只有十年的历史,各国对光伏都有补贴,只是补贴力度不同,补贴的时间长短不同。目前看来,中国政府在应用领域的补贴还是很小的,因为中国的光伏应用其实才刚刚开始,一开始就补贴很少,这对于行业的起步,是不利的。”
谈及技术创新,岳敬飞认为,光伏产业在技术方面不存在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在2012年降到历史新低,而且降价的过程在未来是持续的。同时,实验室的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也在提升。再有三五年,光伏发电有望在中国的很多地区接近甚至低于火电的价格,将带来大规模推广光伏应用的商机。”
而新的薄膜电池技术也被寄以厚望。分析人士指出,“存在用薄膜弥补晶硅这样的机会,但并不宜过分乐观。首先,薄膜电池的总体规模小。同时,转化效率低的局限性特征明显。目前国内只有天威、汉能、新奥等为数不多的公司生产薄膜光伏产品。河北保定的天威项目一期产能为75 兆瓦;新奥在河北廊坊的薄膜电池生产基地,年产能约70 兆瓦;与天威目前产能大致相当。此外,薄膜电池是否会重复硅电池的贸易保护覆辙也难预判。
技术革新是企业改变同质化粗放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转换率需要更多的研发的投入和污染的治理。。在这种情况下成本和规模又一次超越了技术成为了制约企业是否能够成为将来行业龙头的主要因素,这又给救市和发展出了一道难题。
因此,整个行业都要反思当初的狂热和冲动。反思中国银行信贷政策的导向,为什么会这样?反思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热情源自什么?反思对于产能过剩并依靠政策生存的行业,投资者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反思政府是否应该救市,以怎样的方式来救市?
一从事多年国际贸易的相关人士认为,需要反思的不只是光伏行业,整个中国制造业都需要反思。“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程设备都是从日本、美国进口,而一般这些国家的银行放贷只给日本或欧洲公司。有些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本来很好,但最近情况有些改变。中国汽车做了这么多年,国产品牌有能说得出口的吗?制造业已经透支了我们的国家形象。”
该人士在外面奔波多年,他明显感觉到,“原来别人看不起中国制造,现在更看不起我们了。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产品质量越做越差。为什么?进口商品也降价了,原来的国产品牌也只能降价,这样就只能偷工减料。所有人都希望到外资企业就业,自主品牌能搞出来?二是,国家层面的品牌规划、宣传不到位。中国经济文化博大精深,现有的宣传,其对中国制造、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有多大还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