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分析

2012-04-29 03:55石道明
科技资讯 2012年1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动机距离

石道明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很多的判断及评价,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对于道德的判断。社会直觉理论认为,人们进行道德判断主要是根据快速的道德直觉产生的。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仅从心理距离的角度进行探讨,依次讨论了什么是道德判断,以及心理距离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距离道德判断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24-01

道德是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守的一套行为准则,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道德准则,但有些道德标准人类社会所共有和一致赞同的。从认知节约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判断,人们大多时候都是直接利用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至于这些道德标准是否被大多数人所采用,我们并不知晓。于是心理距离的远与近、疏远与亲密对于人们进行道德的判断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就对这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先对道德判断进行讲解,然后论述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具体影响。

1道德判断的含义及其内容

1.1 道德判断的含义

道德判断,一般我们认为,它是道德上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具体说来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即表达了人们对所处社会、集体或者阶级的道德要求,同时又表现出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以及行为者的道德责任;另一层则是道德评价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层面上,是指人们审视他人或者自己善恶行为及责任的活动。由此,可以认为所谓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自己所认同的道德关键和社会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规范对自身和他人的实践活动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善恶价值的断定。

1.2 道德判断的具体内容

道德判断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行为者的动机。它是引起行为者进行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动机主要由行为者内部需要或者外部因素刺激引起,具体表现为行为者的欲望意识。二是主体的行为。主体的行为由其动机所引起,也是动机的实际具体化;通过行为,主体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意识,同时对他人乃至社会产生某种影响。三是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主体的行为能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这种结果是行为动机的客观化。四是主体与他人及社会整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另一种则是后天培养所建立起来的。五是他人的动机、行为、结果及他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2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具体影响

心理距离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心理距离的增加,会引起事件的发生情境在整体性和抽象性方面的相对增加,而在次要和具体性方面的相对减弱,这种解释水平高低的相对变化,就使得心理距离对个体任务的执行产生了影响。

在解释水平理论中,时间距离指的是将来要发生的事件或过去事件同现在之间的时间总量,它强调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时间长短、远近的知觉;同样的,社会距离是指个体自我与社会其它个体的之间的差异大小,如我和他人;空间距离则主要是指个体对不同地点的地理远近的知觉。

2.1 人们对不道德行为的心理表征符合解释水平理论

具体说来就是,对于心理距离近的不道德行为更加倾向于做具体的、细节的、情境性的低水平解释,而对于心理距离远的不道德行为则更加倾向于做概括的、抽象的、整体性的高水平解释。

2.1.1 心理距离近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心理距离较近就能更好的阐述行为者的具体性。然后才能根据自己所认同的道德准则进行判断,一般而言和主体心理距离较近,对主体行为就会有种认同感,一般会认为其“不道德”的行为在道德方面没有太大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对主体的这种行为并不大反感。另一方面,对其较为“道德”的行为也不会太过于大加赞赏,究其原因,是因为心理距离较近,对其道德行为有强烈认同感,但是会认为这种道德行为太过于普通,没有必要进行大肆宣扬。

2.1.2 心理距离远的影响

对于心理距离远的情况,由于对主体行为者所做的行为并不太了解,一则时间距离上远,二则空间距离上远,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上来看,都无法全面了解到具体情况。这就会导致道德判断的片面性:对于他人说的道德行为,由于他人全往好的方面去讲,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认同了;对于他人讲的不道德行为,也是如此认同。所以,这种情况下对道德或者不道德的判断不代表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判断。只能给出概括的、抽象的且是整体性的高水平解释。

就一般而言,心理距离近的会对主体行为者较为了解,能够更好地认同其行为或者更好的看清其行为本质;而心理距离远的,对于行为者的心理动机很难摸清,对于其道德的判断主要是他人叙述,判断依据模糊,导致道德判断的片面甚至错误。

2.2 当在不道德的行为中存在着减弱道德批判的具体细节或者背景时,人们对该不道德行为的判断在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会更加严厉,而在近的心理距离条件下就会显得先对较为温和一些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主體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却是不得已如此做的。然而对主体行为者心理距离较远的人而言,不道德的事就是不道德的事,不管主体行为者是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社会公共道德不允许主体者进行破坏,因而会对其道德判断更加严厉。然而心理距离近的人则不然,因为能够理解主体行为者这样做的苦衷,认为这种行为虽然不道德,但可以理解,于是对其行为的道德判断就不会如前者那样强烈,较之比较温和。

无论怎样的一种道德判断,就心理距离而言,因为是相对而言,所以只有强与弱而言,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若是完全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也就没有心理距离的远与近了。心理距离最终还是导致对主体行为者进行道德判断时产生一种倾向,造成一定的影响。

3结语

决定道德判断的因素有很多,但就人们经常会用到的,一则是自己所形成或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二则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的远近。在近的心理距离条件下,人们因为相对关注那些“情有可原”的信息,可能会降低其道德判断的批判程度(也不尽然);而在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由于相对关注道德规范等抽象不具体方面的内容,而忽略那些“情有可原”的细节信息,可能会导致对其道德批判的严格甚至加重批判程度(也不尽然)。

参考文献

[1] 陈建兵,黄富峰.论道德判断[J].齐鲁学刊,2006(3).

[2] 阚忠钰.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4(19).

[3] 何亚平,冯江平.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2004,27(5).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动机距离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动机不纯
爱的距离
远和近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