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炜清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曾经播放过这样一段公益广告:温馨的家里,洋溢着笑容的长辈们欢聚在专注弹琴的小女孩周围,当欢快动听的曲子结束,长辈们热烈地鼓掌,女孩的爸爸意犹未尽地喊了一声:“好!再弹一次!”镜头突然转向了满眼含泪的小女孩,她慢慢地转过头来,委屈地望着爸爸:“又没有错,为什么再弹一次?”这个广告,至今令我难忘。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的行为“如此不同”,既有孩子与成年人的不同,也有孩子与孩子的不同。
有一次听课,是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五年级的《约分》一课。在顺利地完成最简分数概念的教学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下列分数中哪些是最简分数?你能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为最简分数吗?
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既检测、巩固了刚刚教过的最简分数,又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约分的方法。可见老师是有课改理念的——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约分的知识。
果然,经过讨论,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孩子发表看法说:把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5,就化成了最简分数。
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方法的认识,老师又请了一位把手高高举起的男孩:“你也来说说。”
男孩站起来,毫不犹豫地说:“把的分子减去1,变成,就成了最简分数。”
我不由得坐直了身子——老师会怎样应对?我期待着……
遗憾的是,老师很干脆地就把刚刚展开的精彩序幕给合拢了:“哦,这是你的想法。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用约分的方法,像第一位同学那样把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化成和原来的分数相等,但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这就叫约分。”
……
显然,老师没有预设到孩子会有如此的“不同”,精彩的生成没有如我期待般出现。其实两种方法的不同恰恰凸显了约分的关键要素——必须化成与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果老师这样处理:
“把的分子减去1,变成,是个巧妙的方法!两位同学都想办法把变成了最简分数。但是在两位同学的办法中,有一种是用了约分的方法,有一种不是。究竟哪一种是约分,哪一种不是?请同学们自学一下课本有关约分的概念,再说一说为什么,好吗?”
如果是这样,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一次自主学习过程的呈现!教与学可以就这么顺遂地在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轻松完成。所以,我想问问我们的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男孩的与众不同?他的不同,可以让同伴得到机会去慢慢感悟、交流概念的本质!
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孩子的不同就是我们课堂中的参差多态。问题是我们要具备接纳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识和能力,否则当幸福悄悄来临的时候,我们却转身离去,与幸福擦肩而过了。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