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大成 杨兰
《查找文件真方便》是龙芯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6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是查看和查找文件。查找文件是我们常用的一项操作,实现方法有多种,但要让学生完全理解并灵活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讲解许多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这是一节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在对课文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开展对文件属性的讨论,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学会应用“查找”程序,按名称或按日期查找,这里的名称和日期属于文件的属性。本册教材中没有安排文件属性这部分教学内容,小学生头脑里没有文件属性的概念,实际操作就较困难。了解文件的属性,对于理解查找文件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关于文件属性的初步概念比较容易建立。教学中,我列举生活中许多类似属性的事例,根据事例的列举,引导学生对文件属性的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学生在事例的启发下可以列举出文件的几种常见属性:文件的大小、类型、图标形状等,加深对查找文件方法的理解。同时,还向学生介绍文件属性在查找文件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对某一文件存盘后如果遗忘其文件名,我们还可以通过文件的类型、大小、修改时间对其进行查找。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对文件属性知识的理解和操作的兴趣。因此,安排对文件属性的讨论和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学生掌握了一系列表象材料,具体的操作要通过思维加工,经过讨论、研究才能得出。在放手讨论中使学生思想得到交流并互相启发,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把研究所得由个人化为集体,而每个人又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实践、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既学会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
查找文件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不但使用频率高,而且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为了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我刻意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践情境进行教学。结合学校举办电脑绘画作品展示活动,我给学生制定了弹性任务,即要求学生把以前学习和创作中自己最满意的绘画作品打印出来作为展品,让学生自发地“用中学”、进入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这样做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作品的展示,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本课的学生实践操作部分,我依据“查看和查找文件”的主线,通过“变换方式”、“神奇的‘+和‘-”、“文件名忘了的故事”三个小任务,使教学内容不但富有趣味性,还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能发挥操作内容的有效性,取得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效果。
安排尝试性操作,重视小组协同教学
通过对查找文件的讲解演示,使学生在知识点初步理解的时候,如何将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中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应用到日常学习操作中,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和尝试操作,感受查找文件的便捷性,从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取得成果。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四种查看方式”、“资源管理器中的‘+和‘-”、“根据文件属性查找文件”这三个教学重难点,我根据任务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尝试操作:
尝试操作1——变换方式
王明和李华打开“我的文档”查看文件时,发现两台电脑上文档查看的方式不一样,他们通过反复操作后,发现了规律。同学们,我们也试试给“我的文档”换个查看方式吧。
尝试操作2——神奇的“+”和“-”
黄东和李明打开“资源管理器”后,感觉到有一点不对劲,黄东“资源管理器”里“我的文档”左边有 “+”号,可李明的“资源管理器”里“我的文档”左边什么都没有,大家动动手,是不是能发现点什么?并且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尝试操作3——文件名忘了的故事
李明上学期画了一张很漂亮的画,老师给他打了满分。他打算拿出来去展览,可文件名给忘了,你能帮他把画给找出来吗?(线索:李明想起了他的画大小不超过1MB,还有是去年画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如查看方式怎么改变、“+”为什么会变“-”、为什么会“+”“-”都没有、文件名忘了怎么找等。学生产生这些困惑时,我没有直接地给予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通过看书,同学间相互研究,这样既使学生解决了问题,学会了知识、能够操作,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还采取了小组协同教学的模式,创设合作氛围,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一起认识合作、激励合作、增进合作,快乐地学习。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小组,要求他们在上课时的实践活动中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探究、共同进步。鼓励他们下课后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及操作中的小窍门等。这样,学习基础好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既使他们对自己学习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又满足他们在同学中展示自己的荣誉感,从而激发他们去学习更多更深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既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又使他们增强学习操作及掌握信息知识、技能中的自信心,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协同教学模式的设立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练习是给学生提供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建构个体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方法。因此,针对学生中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我在布置练习的内容和操作时间要求上、在难度和发散的程度上都设计成不同的层次,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既能掌握浅层次操作,又能探究深层次的内容。在《查找文件真方便》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4道练习题:
1.说一说桌面上“花.bmp”文件的属性。(限时:1~2分钟)
2.在“我的文档”中用查看的方法把“好朋友.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2分钟)
3.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把“好朋友.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5~2.5分钟)
4.利用“查找”程序把“快乐的暑假.bmp”文件找出来,文件大小不超过1MB,并拖到桌面上。(限时:2~3分钟)
上面4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第3、4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避免半途而废,在尝试中得到提高。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时代里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应重视方法性知识的练习。对于这类练习题,不能限制得太死,具体的细节应让学生自行安排,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更能让学生适应各自实际情况。不论操作程度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