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编

2012-04-29 00:44郭宏文
辽河 2012年12期
关键词:屯里朱老荆条

郭宏文

朱老编姓朱不假,可他的名字却不叫老编。朱老编的名字叫啥,我还真的不知道。我们那个山屯里,不光我不知道朱老编的真名叫啥,好多人兴许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叫啥。即使知道他的真名叫啥,也都是从来没叫过。山屯人有个红白喜事啥的,随礼写账时,账房先生甚至直接就把他写成“朱老编”。大伙认可,他自己也没意见。

打我记事开始,朱老编这个称谓,就一直在我耳边回响着。我们那个山屯里的人,对人的称谓,有好多种方式。有按家庭排行称谓的,像“张老四”;有按屯中辈分称谓的,像“七太爷”;有按家庭身份称谓的,像“二怀媳妇”;有按社会地位称谓的,像“吴会计”;有按长相称谓的,像“姚罗锅”;有按公认绰号称谓的,像“秦桧”;有按能力特长称谓的,就像“朱老编”。

我喜欢“朱老编”这个称谓。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告诉我,朱老编就是一个姓朱的老编匠,是一个专门搞荆条编织行当的手艺人。我们那个山屯里,到处都生长着荆条棵子。在我的印象中,朱老编,就是山屯里从事荆条编织的第一人。他所编织的荆条家什,大到盛粮的囤子,小到装烟的笸箩,都是外形精致,质量优良。没有这样的手艺,他绝对不会被山屯人尊称为“朱老编”。

朱老编家就住在我们那个山屯的西头。以朱老编家为界,东边叫沟外,西边叫沟里。沟里是第一生产队,沟外是第二生产队。朱老编家属于第一生产队,我家属于第二生产队。我想,特殊的人总会有特殊的作用。有朱老编的存在,就把山屯分成了沟里、沟外,就把山屯分成了第一生产队、第二生产队。他的家,其实就是山屯的中心。

有了朱老编这么一个人,荆条就成了山屯人心目中的宝贝。盛夏时节,不管哪家缺烧柴,都不会去割那嫩嫩的荆条棵子。人们知道,那嫩嫩的荆条棵子,长到立秋过后,才可以割下来。割下来的荆条,捋去棵上的叶,就成了编家什的上好材料。花篓、梨包、挑筐、抬筐、土篮、粪箕子……山屯农家院里许多好使的家什,都是用上好的荆条编成的。山屯人似乎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上好的荆条棵子,绝不会拿来当柴烧。

不起眼的荆条,经过山屯人精巧的加工,就变成了美观耐用的物件。这样的物件,装点和改善着山屯人的生活,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从沟里到沟外,山屯里,几乎家家都有会搞荆条编织的人。这些会编织手艺的人,有哪一个不是朱老编带出来的呢?不是直接的徒子,也该是间接的徒孙。在他的身边,人们都领略了荆条编织的要义:打好底,收好口。

讲起“打底”和“收口”来,朱老编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底是根基,要用上等的材料。底打得牢固,编出的物件才会结实。口是品位,要收得圆满。口收得圆满,编出的物件才好看,才用得住。编家什就像盖房子一样,打底就是码磉,收口就是封顶。磉牢固,顶严实,房子才住得安生。他还说,一个人也是一样,也同样要打好底,收好口。教育孩子就是打底,给孩子成家就是收口。教育的底打好了,一个人就有了生存的资本,成家的口收好了,一个人就有了日子的和睦。

在我看来,朱老编的话,真是太深奥、太精到了。我本家的一个姑奶是朱老编的儿媳,按辈分,我该管他叫太爷才对。有这样的一个特殊关系,我常常没事找事地跑到屯西头,跑到朱老编的家,乖乖地坐在他的身边,听他有板有眼地讲话。他的话,都以编织手艺为由头,然后涉古论今,滔滔不绝。听我奶奶说,朱老编并没读过书,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一个没读过书的人,能讲出那么多的人生道理,让我好生的敬仰。

也许是因为我姑奶是他儿媳的缘故,朱老编对我很关爱。一次,他深情地对我说,孩子,你要记住,学手艺,应该是三分学、七分悟,悟到了,手艺才算真正学成了。我好告诉你,学艺不如偷艺,学只是形式的皮毛,偷才能悟到真正的奥妙。编家什,光用手不行,要多动心眼才对。心劲到了,编出的家什才打人。我想,朱老编就是凭着一种超常的悟性,成为山屯人敬佩的“朱老编”。

山屯的孩子们,都愿意把割来的荆条卖给朱老编。冬天的时候,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小小子,放了学就去割荆条。那种荆条,被朱老编称为杈条。我们割下来,就直接扛到朱老编家去,卖三分钱一斤。对我们这些孩子,他从不压价,也不挑剔。他总是说,都要都要,大条子有大条子的用,小条子有小条子的用,反正用得上,一样价。他高兴,我们更高兴。我们高兴了,他家院子里的杈条,就越来越多。有了零花钱,家里的大人们也同样高兴。

朱老编最拿手的活,就是编盛粮食的荆条囤子。我的奶奶告诉我,山屯各家的荆条囤子,差不多都是朱老编给编成的。荆条囤子是扁椭圆形的,有七、八尺长,二尺多宽,四、五尺高。荆条囤子美观实用,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东西。各家的高粱,都装在荆条囤子里。屯子里,不管哪家要编囤子,只要准备好材料,跟朱老编打一声招呼,囤子就在两三日内编好了。

盛夏的时节,编织的材料往往会出现断条的时候。这时,朱老编本该好好地歇一歇,休息休息,可他偏偏闲不住。他扛着一把镐,顶着日光的酷炙,在头道沟的蒿草地上,在大北洼的山梁下,开出一片又一片的镐头荒。秋日的时候,那一片一片的镐头荒里,就会开出洁白如雪的荞麦花来。开荒的时候,遇到荆条棵子,朱老编都会把它们留下来,他舍不得刨下它们。

一个朱老编,让山屯的荆条创造多少价值,或许谁也没算过,甚至谁也没想过。但人们看到的,是源源不断的荆条家什,从山屯里拉出去,源源不断的钞票,揣进了山屯人的腰包。人们看到的,一定是手之勤劳与脑之智慧完美结合创造的。我想,这种创造,永远与朱老编有关。

猜你喜欢
屯里朱老荆条
荆条
国医大师朱南孙的养生之道
“00后”老人与“水”结缘
宋大勺
宋小勺
九旬中医妇科学家朱南孙的养生秘诀
装啥城里人
遗世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