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忠 陈功锡 李鹂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里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由于其自身等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首先从学科建设的内涵出发,进而阐述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及意义,然后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最后就产学研合作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 学科建设 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5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44-03
学科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本载体。中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直接为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服务的任务,其中学科建设对发挥这三大功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学科建设”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常常被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所提及。
从我国众多的高校排行中不难发现,位于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其排名都比较靠后且知名度普遍较低,尽管如此,民族地区高校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作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主要结合点——产学研合作对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学科竞争力、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推动高新技术转化、实现科技产业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学科建设的定义
美国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中认为,学科包括两种定义:一是作为一门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换句话说,学科是由一群学者以及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物质基础围绕知识尽心的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实在存在的具有组织形态的学术组织系统。[3]有关学科建设的定义,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说明。罗云对学科建设的定义为“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4]尹新平认为学科建设是指高等学校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按特定的学科方向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与发展性工作,主要涉及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设置、学位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科研方向设置、实验室建设、学术队伍建设等等。[5]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学科建设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具体的、项目性的和可操作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梯队建设、学科方向建设、学术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术管理制度建设。[6]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使学科具有一定的水平,实现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7]
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一)学科建设是增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整体办学实力的保障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一所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它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8]学科建设的加强,可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学科建设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高不仅会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尽快提升地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办学层次,而且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增强为地方发展服务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达到办学目的。吉首大学是一所办在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省属民族地区高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它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为湖南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湖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9]
(二)学科建设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学科建设是当地高校办出民族特色的关键,这是因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人才培养,而民族地区要发展就离不开一大批服务当地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可就突出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并在学科建设中朝着这一方向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从而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近年来吉首大学通过不断实施“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湘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湘西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
(三)学科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术队伍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术队伍建设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要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研究水平,就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因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科学研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能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术团队的科研能力,而且能形成有地方特色、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进一步提高学术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地处湘西的吉首大学在正确认识各种矛盾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确立了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学校定位,例如自然科学研究以武陵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取得了一大批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如学校科研人员经过十多年努力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种——“米良一号”美味猕猴桃,被评为“全国四强”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将其作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面向全国推广,几年前已被14个省(市)引种。
三、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特色凝练不够
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是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民族地区高校自身等因素,现有的传统学科、基础学科所占比重太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比重明显偏少,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还难以凸显。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更新明显加快,但随之而出现的学科专业“千校一面”的现象也日益明显,重点学科和专业特色被逐渐淡化,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悖,地方急需实用型人才相对短缺,而大量高校毕业生(主要是趋同性学科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科建设缺乏个性和地域特色,明显不够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办学定位比较模糊,贪多求全
民族地区高校因为对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现状认识不足,而对全国高校发展的多样化缺乏正确的判断,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盲目攀比,热衷于热门专业、热门学科,贪大求全,热衷向“一流高校、知名院校”看齐,将服务功能定位于综合型和高位化,致使办学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现实。[9]民族地区高校在学科建设的问题上,由于没有科学地分析了学校的优势和不足,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学校的定位问题,从而缺乏系统科学的、前瞻性的学科发展规划,导致学科建设方向欠明确,重点不突出。
(三)学科带头人匮乏,学科团队意识亟待提高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历史、区域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发达地区高校在人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贡献力显得相当微弱。相反,从某种程度上看却形成了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优质人力资源的“掠夺”,具体表现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引进难度大,大量的西部优秀科研人员流向发达地区,大量的西部优秀考生在发达地区高校深造后返回西部服务的比例很低。[10]因此,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办学水平较低,硬件软件条件较差,学科建设滞后,导致学科水平不高,另外,由于学科门类齐全,学科资源容易分散,又没有一种向心力将科研队伍团结起来,出现各学科方向混乱,科研人员各显神通,发展也较快,但是缺乏协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许多学科“孤岛”,且此类“孤岛”往往学科带头人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形成学术团队和学科梯队。
四、产学研合作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界与学术界、科研界三方为了追逐共同利益,实现创新目标而进行的合作。活动过程由产业界所发起,以学术界、科研界所进行得研究开发活动为基础,再经产业界对成果得转化,及成功的市场实践,从而实现在高科技层次上的创新。[11]产学研合作既是一项学术科研性的产业活动,同时也是产业性的学术科研活动,而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实现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尤其是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而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合作衔接不够,科研效益低。因此,产学研合作在目前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肯定会大有作为。
(一)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不仅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实现了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互动,从而提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产学研合作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功能的不足,通过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有机结合,将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得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学生与企业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以湘西地区为例,其产业大都为劳动密集型,结构处在初级加工阶段,如花垣县盛产锰、铅、锌等矿产,都以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成为初级产品销售,虽赚取了微薄的利润,却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再如旅游业,为湘西地区财政收入曾立下汗马功劳的主导产业,也同样面临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有效的整合,服务跟不上,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缺乏长远的规划等等问题。地处湘西的吉首大学一直着眼于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二)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调整学科布局,锤炼学科方向
学科布局是指学科在大学的分布情况,它不但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结构,而且还决定了大学的功能、特色,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科水平的提升。[12]产学研合作可以使民族地区高校认清自身特色,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克服了办学定位模糊,贪多求全的问题。另外,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把把学术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为团队共同的研究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方向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引导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与学科的研究方向趋同,特别是通过单位内部招标课题与开放项目等形式,迫使游离于学科方向之外的教师的研究方向慢慢地转变,再通过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等手段加强学科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学科成员之间寻找结合点,相互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做大项目、出大成果,从而不断凝练学科方向。
(三)产学研合作中遴选学科带头人,促进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带头人通常是指在一门学科领域内不仅对学科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而且其学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学者。[13]他们是高校学术梯队的灵魂核心,其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力度。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而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因为通过共同的研究项目不仅可使得学术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而且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成果的产出必定会伴随着高水平的新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团队有了一个核心,只要建立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优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团队的每个成员对自己都有清晰地定位,从而不仅使团队在科研协作过程中更加和谐,学科团队得以发展,不但可以增强学科团队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是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科研水平,通过产-学-研结合,增强为地方发展服务的能力。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应用性学科上,否则是难以具有生命力的,而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它不仅能推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而且使高校得以不断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民族地区高校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线恒录,李少先.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J]. 黑龙江财专学报,2011,(4):80-81.
[2] 刘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0,123-126.
[3] 宣勇.基于学科的大学管理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2,(4):43-44.
[4] 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7):45-50.
[5] 尹新平.学科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刍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68-72.
[6] 相丽君.我国学科建设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7):84-88.
[7] 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2-15.
[8] 余晓林.地方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23-125.
[9] 赵子华.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实证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30-31.
[10]游俊.西部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5-17.
[11]王雪.国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02,(13):65-67.
[1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7):45-50.
[13]高岩.论学科与学科建设[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1):86-90.
[责任编辑:王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