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才 夏国明 路文梅
[摘 要]专科院校差异化发展具有身的本质。河北省2011年专科院校招生的实际情况和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9级供用电技术专业三年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从学校内涵、生源现状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可以探讨专科院校差异化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差异化发展 专科院校 内涵 生源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14-03
我国专科院校主要包括传统高等专科学校和近年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院校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方向、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拥有的办学资源、办学条件、自己所能拥有的生源和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不相同,决定了学校必须走错位办学、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在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差异化发展的本质
差异化发展就是根据自身不同的要素条件、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区域经济需求,实施学校的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变竞争为错位,变雷同为互补。错位表示事物在体位关系上求异的变动趋势,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寻求事物发展定位、方向和关系上的变化的积极方式。错位发展指的是行为主体有意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以谋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路径和方法,它是差异化战略思想的体现,是培育自身的发展优势,创新求变的途径。学校作为教师传道、授业及解惑和学生高品质人格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素质训练的综合性机构,其本质就是培养出具有较高品质和人格魅力、较强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掌握某项或几项专业技能的学生,以适应区位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中不同岗位、同一岗位不同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形成竞争的差异化优势。
二、差异化发展的必然性
专科院校内涵和生源差异化是学校差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内涵差异化
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在于协调发展规模、办学资源和办学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更好的办学效益,从而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1]内涵差异化是专科院校差异化的根本所在。
1.发展历史与建设规模差异化。2011年4月29日《中国教育报》在第六版刊登了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名单,名单共列1228所专科院校,其中高专127所,高职1101所。这些院校大体分三大类:一类办学历史非常长,多年一直从事高等教育,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熟悉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模式,办学规模大,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深厚;一类办学历史较长,具有几十年从事中等专业教育和十年左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办学规模较大,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一类一直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相对较小,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薄弱。
2.办学资源差异化。名单中国营公办院校1026所,民营私立院校202所。公办院校中有一小部分为省属院校,大部分为市属院校。省属和部分市属院校办学历史长,校友遍及全省或全国,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办学条件较为先进,办学资源丰富,资金投入有可靠保障。大部分市属院校为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的高专,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较省属院校薄弱,从事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可利用的办学资源和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民办院缺乏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可利用办学资源较少,办学条件薄弱,受投资人财力状况限制,资金投入没有可靠保障。
3.办学质量差异化。省属和市属重点院校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办学资源、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做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声誉整体较好。普通市属和民办院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资源和建设条件,部分学校急功近利,大跃进式发展,整体上培养出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实践操作技能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认可度较低,甚至已经出现较严重的生源不足和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二)生源差异化
专科院校生源差异化归根到底是生源质量的差异化,造成差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参加高考人数下降。根据中国大学网(http://www.unjs.com/)发布的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1977年~2011年)统计数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学生录取率逐年增加,2011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2012年全国平均录取率75%。[2]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而与之相对,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2]根据麦可思-高考生源变化趋势的调查,我国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生源减少,录取人数不断增加,导致严重的生源危机和各高校录取的校际、省际乃至国际竞争加剧。
2.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隐性竞争。本科院校继续小规模扩招,为保证生源数量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将本科二批和三批分数线确定的相对较低,出现本科二批争抢本科三批的生源,本科三批争抢专科院校生源。河北省2011年本科三批文科分数线为441分,理科分数线为390分,该分数线甚至低于一部分省(市)重点建设专科院校2011年部分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但却能够为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提供选择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这样就形成本科三批与专科院校共同争抢有限生源的问题,形成隐性竞争。
3.学校内涵决定学生的选择。学校内涵决定了招录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内涵建设最好、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能招录到较高分数的学生,内涵建设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学校整体上能招录到中等分数的学生,内含建设和社会认可度低、没有可靠资金保障的学校只能招录最低分学生。这种无形资产将学生自然地分出多个等级,形成生源的差异化。
4.有悖高考初衷,盲目降分。2011年河北省专科院校录取分数线不论文理科都确定为200分,可想而知这已经与750满分的高考背道而驰。即使这样仍然有部分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为保证招生计划的完成干脆采用盲目降分的下策,最终导致生源质量进一步恶化。所以,现在有人形容学生高中“玩”就能玩进大学。
(三)人才培养差异化
专科院校内涵和生源差异化明显,每所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差异化生源再对人才培养方案分别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才能逐步提高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促进学校良性健康发展。
1.学科本质差异化。院校内各专业(或专业群)间的学科特点本质不同,差异性较大。学科特点决定人才的特色与特点,掌握学科特点才能拥有特色与特点,各专业(或专业群)必须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量体裁衣,制定出符合学科本质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模式。
2.企业对人才需求差异化。任何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岗位分类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企业作为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的机器,由有企业人组成。企业人基本技能分为五大能力群:管理能力、学习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3]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岗位、同一岗位不同职能对着五大能力群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形成不同岗位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3.学生个体需要差异化。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个体,具有充沛活力和精力。每个学生因家庭环境、家庭条件、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各不相同,个体需求也就不同。2009年10月对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新报道的87名学生作了一次摸底调查,对就业方向子项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们的个体需求差异十分明显,计划从事电网运行维护与管理(进入县级供电公司)工作的学生为27人,占31%;计划“专接本”的同学为8人,占9.2%;计划从事电气工程设计工作的同学5人,占5.8%;计划从事电气工程施工的同学为10人,占11.5%;计划进入大型工矿企业从事电气运行、检修与维护工作的同学为11人,占12.6%;没有明确目标、比较茫然的同学占29.9%。
4.培养方案差异化。面对差异化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差异化学生个体需求的必要条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复杂、艰巨、科学和严谨过程,电力教研室有几名教师先后对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等地的50家不同类型企业做了深入的走访调查,充分了解不同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学生个体需求制定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学生三年的学习任务分为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相同,没有差别,历时3个学期;第三个阶段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差异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历时1.5个学期;第四个阶段为差异化岗位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历时1.5个学期。
5.培养过程差异化。差异化学生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差异化。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时所具有的个体需求是初步的、朦胧的和不完善的,甚至是一种假想或想象。通过大学内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所要面对的行业、行业或企业中的岗位类别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形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迫切的个体需求。实现差异化培养过程复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学生需求差异的变化而变化。为实现供用电技术专业2009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在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即将结束时让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条件、社会状况、兴趣爱好和较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岗位预分类选择,根据学生预分类结果,将专业任课教师也进行对应的岗位分类,以便实现对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专项指导。第三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由差异化岗位教师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岗位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学习任务即将结束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体需求和综合能力与素质进行差异化岗位定位。第四阶段的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差异化岗位教师共同进行承担,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
[ 参 考 文 献 ]
[1] 弓志刚,郭泽光.论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37-38.
[2] 第二看台·关注高考.2012年高考报考人数900万 全国平均录取率超过75%[N].科技日报,2012-06-05,(7).
[3] 吴晓芹.论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与高职“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才智,2011,(26):298-299.
[4] 石姚亮.高职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4):27.
[5] 夏雨.关于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5):27.
[责任编辑:王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