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主义探析

2012-04-29 02:49:14杨竹芬
山花 2012年12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主义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美国享誉最高的普利策文学奖,与艾略特被并称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主要作品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在美国文学史上,弗罗斯特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想而备受关注。他的作品被许多评论家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诗中自然的象征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但其生态主义思想的研究却被忽略了。近年来,以生态主义相关理论重读经典作品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本文运用生态主义相关理论探析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主义思想,指出和谐共生的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哲学所倡导的,同时也是诗人弗罗斯特的理想所在。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学探讨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它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自然、人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文学这一人类精神领域的建树与自然世界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深层的阐释空间。弗罗斯特的诗歌就具有这样的生态文学功能。

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雪夜林边小立》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一首短诗。这首诗描绘了在一个雪片纷飞的新英格兰黄昏,一位旅人驻足小憩。静谧幽暗的树林、微风习习、雪花飘飘,使其流连忘返,深深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林中万籁俱寂,了无回声/只有柔风轻拂,雪花飘落”。树林恬淡寂静,柔风轻轻吹拂,雪花漫漫飘落,诗人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用清新的语言描述,就像一幅简洁隽永的画面,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白桦树》描绘了晴朗的冬日里,挂满了冰凌的白桦树在风中摇摆的自然画面:白白的雪花覆盖了桦树,树枝被晶莹剔透的冰凌包裹着,桦树低头弯下了腰肢。晨风拂过,树枝上的冰柱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太阳洒下光芒,冰凌滑落在地上,那些五彩斑斓闪烁着晶莹的光点仿佛是散落了一地的碎玻璃。另外,诗人还在《春潭》里这样写道:“春潭虽掩蔽在浓密的树林/却依然能映出无瑕的蓝天/……可潭水不是汇进溪流江河/而将渗入根络换葱茏一片/把潭水汲入其新蕾的树木/夏日将郁郁葱葱莽莽芊芊/……”。幽幽的潭水在诗人的眼里散发着春天的清新气息。在《牧场》一诗里,万物从隆冬苏醒,绿色的牧场,潺潺流淌的泉水,刚出生的小牛犊摇摇晃晃,站立不稳,享受母亲爱抚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对自然无比的爱恋以及自然母亲对人类的眷顾。《春日祈祷》描述的是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向上帝祈福的情景:“啊,让我们欢乐在今日的花间;/别让我们的思绪飘得那么遥远,/别想未知的收获;让我们在此,/就在这一年中万物生长的时日。/……让我们快活在疾飞的鸟群,/蜂群之上的鸟鸣声,忽然间可闻,/忽而用味划破空气如流星坠下,/忽而静静地在半空如一树繁花。”在诗中,弗罗斯特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富有情趣。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飞鸟争鸣,蜂儿酿蜜,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置身于自然,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由此可见,诗人把目光投向自然,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泊、日月星辰、海浪沙滩、花木鸟虫,都是他吟咏的主题。诗人用心聆听着自然,感悟生命的律动。自然中隐藏的永恒生命之美,启迪了诗人无限的智慧。

物质生态危机的出现

然而,自从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与此同时自然生态遭到野蛮的践踏,肥沃的土地和绿色的田野大片消失,机械文明的喧嚣取代了人们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特别是在20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改变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高度的物质文明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是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巨大毁坏。西方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意识形态滋生出一种蔓延全球的“暴力力量”,这种力量“破坏了生态环境、催生了消费主义、麻木了人们的感受”。工业社会疏离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生态危机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而日益严重,并不断地渗透到人类社会文化、道德和精神领域。穷奢极欲、道德观念沦丧、自我价值扭曲等社会问题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内心世界,人类守护的精神家园是否也有彻底瓦解的一天?作为一个诗人,弗罗斯特从未偏离他作为一个生态主义者的忧患意识,冷静地注视着工业文明带来的自然的、政治的、情感的种种剧烈变动,在感伤人类文明之余,他用笔触及人类的心灵深处,呼唤一个平衡而又和谐的生态社会。诗人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表明了他的立场,描绘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粗暴摧残,扼杀了其自由自在、蓬勃繁盛的生存方式。如《最后一片牧草地》一诗:“有一片被叫做偏远牧场的草地/我们再也不会去那儿收割牧草/或者说这是农舍里的一次谈话/说那片草场与割草人缘分已尽。这下该是野花们难得的机会/它们可以不再害怕割草机和耕犁/不过必须趁现在,得抓紧时机,因为不再种草树木就会逼近……”《最后一片牧草地》象征着最后一个未经人类破坏的纯净的自然。这里有青青的牧草和恣意开放的野花,然而开阔的美景背后却是诗人对人类文明的迷茫和深深担忧。这种忧虑在《城中小溪》里也极力凸显:“那幢农舍依然存在,虽说它厌恶/与新城街道整齐划一,但不得不/挂上了门牌号。可是那条小溪呢?/那条像手臂环抱着农舍的小溪呢?/我问,作为一个熟悉那小溪的人/我知道它的力量和冲动,我曾经/把手伸进溪水让浪花在指尖跳舞/我曾经把花抛进水中测它的流速/……”当亲眼目睹工业文明入侵自然,人性与自然产生种种异化,诗人不免伤怀: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实际上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曾经充满勃勃生机、容光焕发的自然早已满目疮痍,暗淡下来。人类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导致了可利用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大自然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各类物质是一个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从来就处于生态系统之中而不是置身其外。自然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精神生态失衡,即违背自然规律,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进而破坏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和谐关系,打破了人与社会的平衡,最终束缚和扭曲了自我的心灵,导致人自身的异化,打破人与自我的平衡。可以说,以弗罗斯特为代表的自然诗人,让人们正确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可贵的是,弗罗斯特作品中蕴藏着浓烈的生态意识,它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重新进行反思,并对自然给予关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生态整体主义

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罗尔斯顿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旨在解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重新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整体观,其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整体的生态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弗罗斯特的许多作品体现出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他在《我们对地球的影响》中写道:“……它让一阵亮晶晶的雨珠轻轻降下/当我们让清水注入谷物的根之后/它又为我们一阵一阵地降下细雨/直到松软的恢复其自然湿润/我们也许怀疑善恶之比有失均衡/担心大自然恶太多,却又忽视了:/若把自古以来不管太平或兵祸时/包括人性在内的自然作为整体看/那么它对人性的善肯定稍多于恶……”尽管工业社会疏离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这样一个现实中,诗人意识到人类的命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斩断的,它们辩证地建构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于是诗人将人与自然描绘成和谐的整体。但是,人类总是希望以战胜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证明人类的伟大和不可战胜的精神。宽容的自然母亲,面对人类的种种暴行,常常报以无言和沉默。毕竟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无论取得了多少伟大的胜利,人类最终会遭到自然严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报复。在《害怕风暴》一诗中,诗人描绘了大自然的力量:“当风暴在黑暗中与我们作对/当这头野兽挟着雪/不停地撞击矮屋的东窗/并用一种压低的声音/吠叫:/‘出来!出来!——/这时要出去非得经过内心的挣扎/啊,的确!/我计算我们的力量/两个成人和一个孩子/……于是我心中生出一种疑虑:/是否我们有力量随日出而起/并自己拯救自己。”大自然不再是清风明月小溪潺潺,诗中的主人公对大自然的威力感到无比的恐惧。大自然在展示着它要摧毁一切的愤怒愿望,人面在它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弱小苍白、无能为力。在《曾临太平洋》中,诗人写道:“破碎的海水发出朦胧的喧嚣,/巨浪洪波升涨一潮高过一潮,/一心想要对海岸来一番洗劫,/大海对陆地从未曾这般发泄。/天上乌云低垂令人毛骨悚然,/像黑色的乱发被风吹到眼前。/……似乎怀着恶意的夜正在来临,/那不仅是黑夜而且是个时代。/有人最好想到洪水就要到来。/这儿将有比海啸更大的灾难,/在上帝说出熄灭那光明之前。”如果人类还不放弃对自然的征服占有,大自然必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自然将是雷鸣电闪风狂雨暴,变成黑暗、暴力和邪恶的化身。诗人在《被间断的干旱》写道:“……一阵小雨对这场干旱于事无补。/这场干旱是人类应受到的报应。/地球很快会像月球不适宜居住。”这是自然给人类的有力一击,是对人类随意破坏、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的惩罚。在《进来》这首诗里写道:“……在黑咕隆咚的密林深处,/那画眉的歌声依然悠扬/歌声仿佛是在叫我进去,/进入黑暗和它一道悲伤。”黑色的林子象征着大自然的神秘莫测,伴随着鸟儿动听的歌声,一种危险、致命的力量在“召唤”人类,引诱他们走向灭亡。

自然以它宽阔的胸怀拥抱着人类,用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用它沧海桑田的变迁警示着人类。人类只有放弃自大,控制贪欲,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文明与罪孽并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中,诗人带着呐喊和梦想,追求生态主义的整体和谐,这正是诗人弗罗斯特的理想所在。

结语

重温经典,弗罗斯特的诗歌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诗人仍保留着一份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生态期望。弗罗斯特希望唤起人类的生态意识,重建人类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程虹.生态批评[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美国﹞罗伯特·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特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刘瑞英.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态智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刘丹凌.从新感受力美学到资本主义文化批判[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215.

[6]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辨[J].读书:2004,(02).

作者简介:

杨竹芬(1974— ),女,汉族,云南峨山人,玉溪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美诗歌研究。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主义诗人
一片云彩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近光灯主义
诗人猫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