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对准职业人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合作意识等职业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软技能,既能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满足企业的需求,更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建设负责。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软技能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a)-0186-01
1 职业软技能的内涵
职业软技能是个人拥有的除专业能力之外,不易用硬性指标考量的软性职业能力,是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逐步形成的,普遍适用于每个人、每个职业,能够伴随职业转换而迁移,对职业人的职业发展及企业发展始终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复合性能力。
无论是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还是英国和中国的“核心能力”,虽然叫法各异,但其所指向的都是区别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普适性能力。从事某个工作或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即职业岗位技能,称为职业硬技能(Hard skills)如机械制造、电气工程、财会、冶金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那些能够推动和促进企业建设及个人职业发展的软性能力,则被称为职业软技能(Soft skills),如有效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及自我建设能力等。
世界各国界定的职业软技能范畴,其技能项目既有重叠,也有交叉。但无论是多数国家认可的共项,如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还是各自强调的特项,如全球化意识、自我提高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能力等,都从属于软技能范畴。职业软技能无边界,它是一个既平面宽广又纵向深厚的概念。只要是专业能力之外的,有益于个人成长进步,有益于推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对社会和企业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能力,都可确定为职业软技能。
职业软技能的构成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2个基本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部分是7个基础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建设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 职业软技能的特征
2.1 普适性
职业软技能普遍适用于每个人和每个职业,它不因职业的不同而产生需求上的巨大差异。无论对哪个专业和岗位而言,硬技能只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总是无法在另外一种不相关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只能作用于自身岗位。但不管从事哪一种专业和岗位,都必须爱岗敬业,踏踏实实,都必须忠诚企业,塑品树德,可见,软技能是一把万能钥匙,普遍适用于任何一把锁。
2.2 可迁移性
每个职业都对专业有不同的特殊要求,职业的改变往往意味着某专业的拨弃,新岗位对硬技能会提出新要求,因为原先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能适用于新岗位。职业软技能正相反,因为它具有了普适性的特征,却可以在改变职业时随身携带,在一个岗位上取得的软技能同样能够在另一个岗位上发挥作用,而且可伴随终身,由此体现出职业软技能的可迁移性。
2.3 不可量性
从外在表现上看,职业硬技能是有形的,是“硬”的,可以用数字、数据衡量,比如专业理论知识可以用考核分数衡量,英语应用能力可以用四、六级分出等次,操作技能可以用相关证书作为依据;而职业软技能往往是无形的,是“软”的,无法或很难用数字、数据等硬性指标考量。不可量并不等于不存在,职业软技能总是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在一定的时机和条件下就会发挥硬技能无法代替的作用。
2.4 促进性
一个职业人如果仅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往往只能成为某职业领域的专业骨干、技术能手,在硬技能具备的同时,如果又拥有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又拥有人格的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促进个人职业的发展,甚至给所在企业带来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职业软技能又具有促进性。
2.5 自我养成性
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可以在3-4年的大学期间拿到,专业技能也可以通过1-2年的实习实训掌握,而职业软技能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最重要的是,在我国,受教育内容和环境决定,职业软技能培养更加依赖大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无论是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还是有效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倚重于自我养成,缺乏自我养成意识和习惯,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作用则很难生效。
3 培养职业软技能培养的实践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围绕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软技能积极进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1 认识层面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软技能培养,但要想真正贯彻落实下去,必须首先培养出一支职业软技能师资队伍,解决了老师群体的认识水平问题,才能营造出职业软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2009年6月,学校邀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童山东教授为全校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使大家对职业软技能培养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3.2 组织层面
3.2.1 师资培训
2009年和2010年,学校先后选派十余名系部骨干教师,赴国内职业软技能培养工作走在前面的院校考察学习或接受专门培训。他们带回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为面向全校开设职业软技能课程提供了经验方面的保障。
3.2.2 理论研究
2009年,学校组织部分教师,成立了4个研究小组:一是解决问题小组;二是与人交流、合作小组;三是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小组;四是自我学习小组,开展职业软技能培养专项研究,探索职业软技能培养的全新模式、有效方法和多元化手段,为加强职业软技能培养,开发职业软技能课程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3.3 实践层面
3.3.1 把职业软技能培养纳入显性课程
学校把职业软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根据循序渐进、全面铺开的总体方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客观需要,2009年首先在2007级和2008级学生中开设“创新能力”公共选修课程。随着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和扩大,又相继面向2009级、2010级和2011级学生开设“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7个模块的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突出能力目标,强调能力建设,充分地把握了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原则。
3.3.2 把职业软技能培养嵌入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学校借助第二课堂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等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吉林职院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会”,在项目设计、活动要求等方面有意识地把职业软技能要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项职业软技能。经过学校精心设计的职业技能竞赛,融入了多种元素。从结果上看,不仅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了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有效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多项职业软技能。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刘康声.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建设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