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实践

2012-04-29 00:06:56徐文婷
成才之路 2012年12期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中学

徐文婷

摘 要:美育,即美感教育,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美学理论,用那些具体且可感的审美对象促使学生情感上得以感化和陶冶,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和道德情操。中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对美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

美育,姑且,我们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也可以称作美感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美学的理论,用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对学生进行感化与熏陶,促使其形成高尚的审美和道德情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更应当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我结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问题。

一、目的:培养现代语文能力,过好现代语文生活

我认为美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过上现代的语文生活,而这离不开一个高尚的审美旨趣。而语文课程,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促使学生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以美学的眼光,去完善和储备自身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语文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走向生活,并为我们生活服务,那才是语文教学的大美,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较其他学科,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承担重要的美育任务,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特别是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习得鉴赏美,并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提升其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学科美育方向。实践充分证明,没有美育的语文课堂是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也是不可能和不应该不存在的。国家语文新课标就赋予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美育价值目标,而正是通过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数以千万的优秀学生从校园中阳光地走向了社会,并用自己的美好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途径与着力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途径,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寻得、去体味蕴涵于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训练中的美,汲取和调动潜在的美的追求,最终获得审美愉悦,并不断提升高尚的审美价值追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应该具体从以下三个内容来提升美育渗透效果,即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美学表现能力的训练。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应在关注中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基础上,有效把握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这一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审美素养。

教师只要把握好美育的渗透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就能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健康发展,并能有效培养学生敏捷的感知力、细腻的情感力、深度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体的实践途径,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1. 美文阅读中聆听美、感悟美

以美育人,和谐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而中学语文课堂,首先要让课堂响起朗朗读书声。因为朗读是理解语言的重要手段,中学课堂不能摒弃这一有效让学生聆听语言之美、感悟语言之美的好的方式,阅读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让“朗读”贯穿始终,特别是经典的诗歌、散文篇目,更应该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发声朗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体味语言的美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其中,教师的范读,以及配乐形式的朗读,都能很好地带学生进入情境,同时再加以必要的情感铺垫、背景知识介绍等,就能实现对学生美学观点及审美标准的建立和影响。教师要适时指导,不能让朗读只停留在表层阅读上,要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谐美。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方向。“美读”就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如讲授李白《将进酒》一诗,授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泛读一遍,然后听名家的范读,开篇一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那样一种豪放通达的大的境界当中。这样,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袒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的千古绝唱,学生就能很容易感受到,对浪漫诗风、奔放语言的美也能在朗读中感悟出来。

2. 文本研读中品味美、鉴赏美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而在此基础上,就要实现第二个更高的层次,即文本的研读中,让学生细致品味语言的美,并能学习鉴赏美的能力。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都几乎是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情感美浓缩于一体的,这就为我们实施文本研读,实现美育渗透提供了蓝本。

除了我们传统的针对文体和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重点之外,今天的大语文观念,要求我们从学生感知和理解的实际出发,从他们对美这一精神高度品评语言、鉴赏和分析语言,能够具备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教学古代诗歌的时候,就应该侧重于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编织出的意境美。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是组织者、点拨者、对话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具体到教学实践,就可以利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提升文本研读中对美的理解和深化。王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其描写对象也多为山水田园,但二人由于性格、经历等不相同,所以呈现出来的诗歌风格也是存在差异的。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比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让学生体会美和美的不同,更具象地了解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和王维的“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不同写景抒情艺术方式和人生况味。

3. 语文实践体现美、创造美

从课本而来,又要弃课本而去,才能真正让语文走向生活,让语文为生活而服务。“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中学语文教学其实亦然。身为语文教师,不只在朗读美文、鉴赏语言、赏析意境、体悟哲思、感悟生命等教学个体环节中艺术地体现美学情愫,更应将学生课堂审美能力的培养拓展到生活的层面,并能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审美能力发挥出来。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用心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将美诉诸笔端,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归宿。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设计,还是课后辅导与作业安排,都要综合考虑审美元素,让中学语文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今后的人生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与热情。

总之,注重学生美的素质培养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自身需要。实践充分证明,自主、综合、创新的语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将美育渗透其中,能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杨贵山.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J].青海教育,2010(3).

[2]阚昌菊.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0).

[3]宋芳明.整合发掘融合美育——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09(31).

[4]高爱玲.新课程下传统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科技,2010(11).

(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美育语文教学中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在多解中学创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