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据政策导向的外适性质量观和质量标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在教学输入环节主要受到生源、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受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日常教学管理的影响,在教学输出环节主要受到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44-05
从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到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发展重点。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适用外适性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界定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学质量的高低便以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成才情况来衡量。由于现代教学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因此教学质量不只体现在结果上,还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此,北京大学王义遒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界定为:高等学校有意识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作业、讨论等),其产出效用的定性或定量的量度,表现在学生知识的增加、技能与能力的提升、态度和素质的改善上,是各教学活动质量加权统计的总和[1]。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性质、目的、使命、规律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因此也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正如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2] 以我国为例,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这与传统本科院校强调学生掌握系统的本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具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有所不同。显然,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强调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的需要,根据陈玉琨的观点,这是一种“外适性”的质量观,它注重外部需要,并将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3]。
二、从教学输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但教学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教学要素的输入或准备,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条件等,都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一)生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若采用我国政策导向的外适性质量观,则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其知识、能力、素质达到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程度。若以此为标准,则生源就会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是不以生源情况为转移的,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这种需求满足程度的不同,即教学质量的差异。在我国,不仅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化导致了学生入学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量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上的差异也日益扩大,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共识,一般被认为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或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变量[4]。在郑洁的调查中,教师的教学能力被认为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最主要因素[5]。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具有特殊性,而且因为培养的人才强调职业技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除教学思想、职业素质、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其实践能力对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便是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现有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还较多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制度支撑,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中,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还是教材的选择,或是教案的编写、教学项目的设计,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受选择主体价值观、态度、知识、能力、素质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种选择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换个角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共同经验”原则,即新的知识经验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应该存在一些共同点,否则学生便难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客观上要求根据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学生选择范围不大、实践课比重偏小等问题,使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条件,包括时间、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的呈现等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这依赖于充分的实训条件,因为根据知识的分类,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躯体的有机结合,往往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训练才能有效掌握。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性和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为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设备条件的支撑[6]。在这种情况下,实训条件充足与否、先进性如何,都会制约技能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从教学过程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过程之中,必然受到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各因素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7]。教学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与教学组织形式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同样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8]。在教育史上,从个别教学到班级授课,从分组教学到复式教学,从小队教学到协作教学,从开放教学到现场教学,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都有着特定的背景,都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关。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或有利而无弊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于它与某一特定教学的匹配程度。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学强调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对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侧重现场教学,又因为学生入学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还应适时采用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然而受时间、场所等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局限于班级授课,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模式,就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9]。可见,教学模式既受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又相对具体,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一套具有理论依据的操作系统,这使它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0]。然而,不同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最佳适用范围,如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培养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觉辅导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依赖于学生较好的自学能力;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但不适合大班进行,且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也相对较高;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以及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基础、规模,教学的时间、目标等来确定。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时间少,应侧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合作学习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然而受教学研究不足、办学条件差、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较多局限于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媒体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媒体,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11]。教学媒体一般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前者主要指过去教学常用的教材、标本、模型、黑板、图表等,而后者指借助于电子技术而产生的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等。根据传递信息的种类,教学媒体也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综合操作媒体。由于教学媒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中介,它影响着课程与教学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影响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从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和综合操作媒体的应用,师生之间信息传输在容量、速度和准确性上都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教学媒体的选择受到教师能力、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不足,无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设计最优化的教学,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2]。在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非常多,但各种教学方法都有一个相对更加有效的适用范围。由于教学方法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且要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教师凭借自己既定的教学思想和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选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便对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13]。高职院校倾向于针对一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专业人才,因此,为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应多采用以直接感知和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尽量做到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受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教师自身能力素养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所用教学方法还较多局限于讲授法、讨论法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不利于培养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学校都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专门设计和营造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外环境,其中学校内部的教学环境因为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可控性而成为教学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学校内部,教学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主要指教学场所、设施设备、图书资源、自然景观、校园绿化与雕塑等,后者主要指教学思想、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其中,以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而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已为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证明。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环境尤其是实践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创设或模拟各种实践环境来促进教学。受教学条件制约,许多高职院校还不能很好地创设贴近实践的教学环境,而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教风与学风又有所滑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日常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的过程[15]。教学管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环节,而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作为日常的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显然,好的教学管理源于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和遵循,否则,将对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管理者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存在差异,所持的教学思想也不尽相同,他们基于这种认识或思想上的差异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必然产生不同的效果,造成教学质量的差异。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无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协调,还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监督或控制;无论是制定并实施教学管理制度,还是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教学活动,目的都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往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使日常教学管理面临许多困难,加上管理人员不足,导致许多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监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从教学输出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输出虽然不是质量形成的环节,但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总结和反馈,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也能为调控教学活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按照外适性质量观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所依据的标准便是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的教学目标,评价过程就是对教学过程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况以及学生通过教学后,其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调节,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目标的过程。显然,无论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能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事实上,教学评价本身也可被看作一种教学活动。一方面,考试或测验可促使学生在测验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澄清和综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各种测试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15]。因此,教学评价运用得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学评价标准的掌握和运用具有主观性,评价者的质量观以及评价者对质量标准掌握的水平都会影响他们对教学的评价,进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自传统本科院校,缺少实践经历,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评价的程度较低,教学评价的主体还较多受到学术型质量观或内适性质量观的影响,这使教学评价标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偏离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且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时又存在随意降低质量标准的现象,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毕业生就业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既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又是通过主观的反馈调节可以发挥积极影响的过程。一方面,我国高等学校一般是按专业或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很快就进入专业学习,转换专业的机会很少。由于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存在明显差异,而我国大量学生及其家庭又非常重视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会对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产生影响,进而制约其学习积极性,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调查也证明了这点,赵宏斌对全国30所大学5334名2002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不满意自己专业的学生中,有43.0%的人是因为对“就业困难”和“专业前景不好”不满[16]。赵锦山对广西某师范大学32个专业644名大一至大四学生的抽样调查也表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好和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呈正相关关系[17]。笔者对532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专业满意度不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度差异很大,那些对就读专业“达到满意”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度普遍较高,而那些对就读专业“未达到满意”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度更多处于一般或较低水平[18]。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是有效地把握学校教学与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既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又了解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尤其如此,其就业的岗位针对性较强,更容易在比较中发现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能够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搜集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信息,并与毕业生一起诊断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估计[R].北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论坛,2007-11-22.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1-5.
[3]陈玉琨.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7(7):1-7.
[4][7][10][12][13][15]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0.224.253.193.193.13.318.
[5]郑洁.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构成因素与提升的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4):30-33.
[6]王运来,李国志.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4.
[8]吕星宇,李嵬.发展差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应然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83-86.
[9][11]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35.454.
[14]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16.
[16]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5.
[17]赵锦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专业承诺——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7(6):4-6,28.
[18]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226-227.
Overview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FAN Ming-cheng
(Guangzhou Pany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anyu Guangdong 511483,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xterior quality view and standard oriented by policy,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inpu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s influenced by student origin, teacher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process, it is influenced by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media,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dailay teaching management;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output, it is influenced by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teaching input;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