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与普通话它们自身并不是完全的对立矛盾存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更好的让人们交流。广播播音作为一种以语言展现其艺术性的媒介,并不应该在语言上排斥方言的存在,应该要在以普通话为表达基础之上,合理恰当的运用一定形式方言来补充表达,这样才能够减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感觉到其实播音员离我们并不遥远。文章将会以上海广播播音为例,对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播音;上海
自1994年国家大力推广并实施普通话测试工作之后,在国内各个行业内对普通话的硬性规定亦是水涨船高,这种趋势尤其体现在语言类的媒体行业当中,其中以广播播音这种只能通过语言表达其艺术形式的媒体为最。但随着近年来一些地方台优秀节目的异军突起,使人们感受到了通过方言表达亦有其独有魅力的一面,比如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周立波在节目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上海方言来表达一些观念,使得表达更加风趣幽默,虽然这些方言其他省份人听不大懂,但是其魅力却能深深感受到,从周立波的节目受欢迎程度就可见一斑,诸如此类的地方受欢迎节目还有很多。对于普通话与方言的结合探讨,文章旨在对播音中如何运用方言与普通话,才能使得两者完美的融合到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从哲学层次上讲,矛盾的事物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方言在国家制定出大力推广普通话政策之后,全国掀起了说普通话、用普通话的热潮,从存在意义上看方言似乎就处在了对立层面上,但须知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方言种类及其丰富,要置方言于普通话完全对立层面上,根本亦是不现实的事情,国家制定出这种政策本质初衷是树立起普通话的权威地位,促进全国人民更好的交流,而方言在这种形式下就相对的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同为汉语语系的语言来说,本质上是统一的,可以说从某种层次上看,可以认为普通话是一种沟通的载体,而方言是一种沟通之下的润滑剂,对于载体工具来说就像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最大的目的就是将其作为一种能与外国人沟通的工具,而对这种润滑剂形容最贴切、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则是对方言一种颇为直观的侧面反映——老乡意味着有着共同的地方语言文化。
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同样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2005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的确立,随之而来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其中夹杂的外籍人士亦为数不少,而在这种目标的确立之下,沟通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方便于沟通,在公共场合之下能够使用的上海方言也是越来越少。语言作为承载一个城市文化的主体表征,无疑是一个城市文化最为直接的反映,在这种因为沟通而使得文化逐渐没落的情况,应该加以重视,沟通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就像如果我们的英语达到了外国的水平更加便于与外国人沟通,就完全不说中国话了么,当然文章不是主要探讨这个问题,而是就如何让方言与普通话更加能够融合在一起,是就在播音中而言,但播音只是处于这种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一个方面,对于大文化背景的探讨,也是必须要进行的。简言之,就是在确立出播音中让普通话与上海方言能够完美融合之前,我们应该认清这个社会大问题,那就是沟通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播音中更好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或盲目的将两者拼凑、或根据个人习惯乃至地方台习惯而言,从这个层次上讲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方便于沟通,而又不失于展现出上海方言的独具魅力的一面。
二、如何让上海方言在播音中与普通话融合
广播播音采用方言的形式,是受着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影响所致,虽然普通话推广已经这么多年,但是方言化播音的趋势却是越来越强烈,对于这些毫无疑问是因为方言自身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所使然,正如哲学上发展观所云:事物的发展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起到辅助作用。时至今日,广播播音已然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需要在外因上加上一把外力,推动它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而让上海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就是两者的地位的定位为题,但要说明的是,这里定位无关地位问题,只是想要两者更好融合在一起。
毫无疑问,就目前我国对普通话和方言位置重要程度来说,普通话的地位明显要高于方言,诚然这种定位对于推广普通话有着积极有利的一面,但是对于两者的对立矛盾却起到的推动作用,片面的理解这种作用无疑对于方言的发展是毫无益处的。
因此,在响应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之上,我们其实并不应该教条的否定方言的地位,虽然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在不同的播音节目中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一段播音,短短数分钟乃至数十分钟的时间,如何能够让受众能够更加接受这段播音,显然是比语言本身更加重要,从这个层次上说,受众接受程度越高,那么受到语言的影响也就越高,对于语言推广上也并不是没有作用的,单纯的听众寥寥普通话播音节目、单纯的寥寥听众上海话播音节目,都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强行的采用普通话或者是上海话播音的话,无异于白费力气。
1.播音以普通话为主导的
针对于上述这种可能存在的情况,我们可采用针对地方不同的节目采用不同的地位主导模式,比如在播报有关国家大事、国家大事的播音类节目中,我们可以采用普通话为主导的形式,而就目前来看,多数的此类节目都是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贯穿于整个播音过程,对于这种播音方式我们无可厚非,但是须知现如今受众接受媒体资讯方式众多,对于此类信息的选择性太多,单纯的采用普通话的其实受众能有多高的数字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对于此类播音我们可以采用普通话为主与方言为辅的形式展开,譬如在播报重大新闻之后,可能还有那么一点时间做出播报结束的预报节目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运用本地的方言来点对刚才重大新闻的一点适宜的方言化评论呢!这样的话,对于各个不同受众群体了解了新闻,对于这段播音的本地话也有了一点印象,无论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对于方言都有了了解,而且这种只是针对于个人的评论调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利大于弊的,在这里并没有完全的方言,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普通话,想要获得咨询的人也获得了,感觉和全国各地没有区别的播音,也发生了一点细微的区别,从而产生了一些心里暗示。
总之,对于类似以普通话为主导的节目,都可以根据节目自身特点做出一定的上海话辅助,当然上面所说的比较传统的播报节目只是众多节目中的一个全国运用普通话播报都比较普遍的,以这个例子来进行探讨更加具有代表性,但同时也要说的是这种播音具有的可操作性较差,上海话能够起到的点睛做作用可能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多少更多涉及题材不是那么严肃的,若加以上海话插科打诨的话,那么效果无疑会明显的多,就像周立波一样,他在《壹周立波秀》中的个人表演,他所讲的题材有的严肃、有的轻松,那些较严肃的题材他运用的方式,就是用普通话播报完之后,在自己评论部分加上具有个人色彩、地域色彩的上海话,让题材一下子就变的令人印象深刻起来,甚至于时候会回味他那种略带讽刺的深意;对于相对较轻松的题材,他所运用的上海话评论就更不消说效果了,从经常满堂彩的观众反应就可见一斑。而虽然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有所不同,但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却是异曲同工,广播中其实大部分播音题材也都是相对不那么严肃的,对于这些题材的播音只要用普通话将事件阐述清楚,在加以一些具有幽默特色的上海话势必会更加突出主题,让听众对题材的严肃性变得轻松化,从而能够从心里上去接受这些事件。其实,无论任何节目谈到亮点乃至创新,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首先观众要接受它,这样也才有了基础,而具体的亮点创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完善。
2.播音以上海话为主导的
但上述个类别的播音节目定位主导只是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让上海话与普通话完全的融合在一起,还需要更加生动的方式来补充,比如说在一些和这些资讯类播音所不同的一些地方性质的娱乐类别的节目当中,在上海的这地方,完全可以采用上海话播音的方式,比如诸如FM96.8晚上9点到10点“九点人来疯”这样的播音节目,可以采用上海话为主导,加之以普通话为辅,虽然这节目当中是几乎以上海话为主,但其实可以做一下变通向着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中汪涵的风格上去,当然他那仍然是以普通话为主的电视节目,可为何不能够借鉴一下这种模式呢,在定位于以上海受众群体的为主的节目当中,可以采用突然冒出一句在普通话里面很搞笑的段子之类的,这样除了能够对普通话有点注释以外,对于一些不懂上海话却感受气氛的听众一点精神,和他们也有了一点点语言文化上的共鸣,这样的话对于上海话的接受程度上也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对于两种不同文化形式的语言表达也会起到融合,这点对于本地人来说同样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没准哪天上海的受众群体中某人在街上看到什么情景就会冒出此类印象深刻的句子。
3.对普通话与上海话在播音中充分融合的认识
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其实和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有着一定的类似,那就是在我国众多方言中,每一种方言所涉及到文化乃至情感的表达方式都有着一些地域色彩,因而在普通话这种更多强调于沟通、实用的语言下,与方言发生一些碰撞就是难以避免的。
其它方言如此,上海话更是如此,正是因为上海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也让这种冲突变得颇为的剧烈,而在强调字正腔圆的播音过程中,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难度,这种难度就是如何能够让两种语言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去,不会因为其中一方面的表达而使得令外一方面产生分歧、误解甚至是敌视。通过上面对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播音节目,笔者简要提出了一点简要的融合措施,综合这些融合措施,在此再提出一点使两种在播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对新闻类事实性的播音节目中应该以普通话为主,但对于结尾的一些简短可以用于类似评论调侃的部分应该恰当的运用一些上海话,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受众对于上海话的认识。
(2)在一些题材较为轻松的节目中,可根据播音节目的特点,多加入一些能够与普通话互通之处,以加强两者的契合度,以便被大众所接受。
(3)普通话与上海话的融合,并不是代表一方取代另外一方,实际上两者能够起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让两者在播音中融合实际上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和广大受众沟通。
三、结语
广播播音当今向着方言化发展的趋势,深层次上说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形式上看对于普通话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若我们充分利用到这种趋势下带来的良好的一面,对于广播事业的发展无疑于会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当今数字化发展势头猛进的今天,广播业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通过对这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形式挖掘应用,能够让我国广播事业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拥有一席生存之地,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播音中普通话与方言的融合度,可以说是一种发展广播事业的一条思路,对于广播事业在全国各个地方更深入的推进和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故而,对于这种融合性的分析,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同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通过实践来检验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文化层次影响。
(作者简介:闵慧萍,上海市奉贤区广播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