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苹
摘要:应正确对待和处理现有“概论”课教材中的“阅读书目”一栏。在形式上,不要只局限于书籍和报纸篇目,期刊文章和互联网信息也可囊括其中;在数量上,不要布置太多,应选择少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重点篇目;在内容上,要考虑当前大学生凡事“务实”的特点,尽量挑选贴近他们思想、生活、学习和将来就业等方面的篇目;在设计与操作上,要注意布置前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布置时要向学生讲清楚要求、布置后要按期通过一定方式检查阅读情况。
关键词:“概论”课;阅读书目;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51-02
向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书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有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通用教材专门设置“阅读书目”一栏,在各章均列出数量不等的阅读书目,但对于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阅读书目的问题,例如:是全部阅读还是有选择性地阅读,是只能从中选择还是可以补充其他形式的书目以及怎样设计好这一环节等,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并作出回答。遗憾的是,目前还极少有人对这些细节问题进行系统阐述,鉴于此,笔者对现有“概论”课教材中的“阅读书目”予以分析并对如何设计好这一环节做一探讨。
一、阅读书目的形式:要多样化
据统计,现有“概论”课教材列出的“阅读书目”从形式上仅包括以下两类:书籍篇目和报纸篇目,这些篇目具有正统性和权威性,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向学生布置阅读书目时,除了书籍和报纸外,还应注意到其他两种形式。
(一)期刊文章
通过专门的搜索工具,几乎可以把涉及某一问题的文章全部汇集起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能了解某一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和关于该问题的不同观点、不同角度的表述以及掌握该问题最新的研究进展,从而达到扩展视野,学会全面、辩证、深入分析问题以及提高辨别能力等目的。期刊文章的以上特点与优势是书籍和报纸所不能比拟的。鉴于这一点,笔者在布置阅读书目时,除了书籍和报纸篇目之外,还注意补充一些相关的期刊文章让学生阅读。例如,在讲述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安排他们阅读《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一文。这篇文章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上世纪70年代末,原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结果发现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比较富裕,甚至连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都远比想象中的好,于是发出感慨:“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生活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1]读完这篇文章,很多学生表示更加理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等结论。这表明,选取一些合适的期刊文章作为阅读书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为载体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中的网民数量也逐年增加。尽管并没有找到当前大学生网民总量的确切统计数据,但根据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观察以及向个别学生了解情况,发现大学生网民所占比例甚大,粗略估计占到在校大学生的90%左右。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在课外的阅读方式和习惯较之以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于阅读书籍等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内容,而是把很大一部分时间转移到对论坛帖子、博客文章等以新兴媒介为载体的内容的关注。教师必须考虑到这一变化,重视从新兴媒介平台上精心选择和教材有关的内容供学生阅读。例如,在讲述“两弹一星”精神内容时,为避免让学生感到“虚”,推荐网上帖子《核武老人26年亲历记》,根据主人公的亲身经历,以生动、感人的语言讴歌了中国第一代核武器研制者敬业报国、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现了发生在核基地的、那一段艰苦卓绝却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2]。看完帖子,学生受到深深的触动,他们真正明白了“两弹一星”的精神实质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当然,网上有些内容也是鱼龙混杂,要注意鉴别良莠。
二、阅读书目的数量:少而精
现有“概论”课教材15章的阅读书目总共是110
篇,每章5—11篇不等。应当如何安排学生阅读这些篇目?从理论上讲,教材列举的这些都是比较基础的书目,应该全部阅读,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大。
笔者认为,编者列出这些书目是供学习者选择性阅读的,并不是要求必须全部读完,因为一个学期阅读110篇文章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一学期16周的上课时间,如果要求学生阅读110篇文章,那就意味着每周要读将近7篇,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如果做硬性安排,那基本上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学生知难而退,反正是读不完,干脆都不读;另一种是仓促读一遍,但是消化不了,不能保证阅读效果。这两种结果完全违背了布置阅读书目的初衷,应该加以避免。
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时,认识上不要陷入误区,以为布置得越多,学生收获就越大,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课外时间的多少,尽量做到少而精。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每章布置2—3篇,甚至更少一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反而会更高,收获会更大。
三、阅读书目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与兴趣
在数量众多的书目中,最终选择哪些布置给学生?笔者认为,阅读书目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里所说的“贴近实际”,主要是指阅读书目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等,换句话说,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目,能从中获得启发,以便对其思想、生活、学习和将来就业等起到指导作用,这也是学生阅读课外材料的巨大动力。相反,那些离学生实际遥远的阅读书目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凡事重实惠、讲实用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表现为绝大多数大学生轻政治理想、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重个人发展;轻远大目标、重眼前利益。在此前提下,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成为影响大学生求知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我们是持赞同还是批判态度,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理想信念之类的学习内容不是很感兴趣,他们热衷于接受能够直接指导思想、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时,首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用。相信高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与当今的学生谈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并没有太大的市场。以上情况要求“概论”课教师在布置阅读书目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务实”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尽量挑选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阅读书目的设计与操作:明确目的、细化要求、重视反馈
据笔者了解,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布置相关阅读书目,但多数人并没有重视对这一环节的规划与设计,典型的表现是“三没有”,即:布置前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布置时未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后不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的阅读书目环节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在确定阅读书目之后,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环节的设计与操作?在这一环节上,每个“概论”课教师的具体做法都有所不同,但以下三点是必须注意的:明确目的、细化要求、重视反馈。
明确目的,就是在向学生布置阅读书目之前,“概论”课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让学生阅读这些书目想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布置书目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比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内容时,笔者向学生布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黄克诚直言林彪功过》两篇书目,力求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中共中央对毛泽东的基本评价;二是让学生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三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身边的普通人。
细化要求,是指教师在布置阅读书目时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如是全部阅读还是部分阅读,是否写读书笔记或进行课堂讨论,什么时间上交读书笔记或进行课堂讨论,如何进行课堂讨论,是否要做ppt等。有了这些可操作性的具体要求,学生就不会无所适从。
重视反馈,就是布置完阅读书目之后,过一段时间要按原计划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也就是让学生把阅读情况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检验阅读实施的效果。如果缺少这一步,那就意味着书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读还是没读,读的效果如何,教师不得而知。笔者在教学中一般采取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和组织课堂讨论两种方式。对于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教师要认真批改,对于写得好的笔记,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宣读并进行点评。如果发现问题,有抄袭行为或跑题现象等,要深刻挖掘,总结原因,看是否是因为留给学生的时间短、要求没讲清楚等所导致。对于课堂讨论的方式,步骤一般是:先让一部分学生按照已经定好的题目展开发言,然后接受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询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中间如果能出现观点、看法交锋的情况,效果就更好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阅读书目时是否下了工夫。
参考文献:
[1]辛子陵.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J].炎黄春秋,
2008,(3).
[2]美丽的黄岛我的家.核武老人26年亲历记[EB/O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
/1713556.shtml.